“ 过度依赖AI,让AI代替自己去思考有害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
文丨李一陵
杜绝代写、检测结果超40%发警示……2024年高校毕业季即将到来,相比往年,今年不少国内高校先后发帖,就学生怎样在毕业论文中运用生成式AI、AI代写在论文中的比例等问题作出规范。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ChatGPT等生成式AI制品,深度参与到高校学生的学位论文写作中。以至于有人直呼,AI成为了毕业论文的“第二作者”。不可否认,AI为论文写作带来了许多便利,它能够供给从选题到文稿润色、从统计分析到图表制作等助力,几乎覆盖了学术论文写作过程的方方面面。
倘若说找资料、整理文献、翻译等功能,帮忙大学生加强了论文写作效率,让大学生能够把时间和精力更加多用在学术创新上,那样用AI生成论文而后复制粘贴,或用AI生成实验数据等,则触碰了学术伦理的底线。怎样引导、规范大学生正确、恰当运用AI工具,非常迫切。
能够预见的是,随着技术发展,各类AI工具的应用将变得越来越广泛。把握AI工具的运用,将作为一项必须的基本技能。这种趋势是无法阻挡的。因此呢,“一刀切”地禁止大学生运用AI工具无异于刻舟求剑。就以论文写作而言,回避不是应对之道,“善用”才是正确姿势。
人工智能并无有些人想象的那样强大,它亦有其局限,存在危害和不足,不可茫然相信和过度依赖AI。例如,有大学生反映,她们在利用AI帮助检索科研文献时发掘,AI检索到的结果有时并不可靠,有可能会捏造有些实质上不存在的参考文献,其内容准确度难以保准。
因此呢,看到人工智能的局限性,学会甄别不良信息、虚假信息、违法信息等,是善用的第1步,这亦是高校在平常教育过程中应该向学生传递的。说到底,这亦是最基本的人工智能素养。
况且,AI能够利用过去已有的知识来回答问题,但却难以创造全新的内容。过度依赖AI,让AI代替自己去思考显然有害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去年底,科技部发布的《负责任科研行径规范指引(2023)》知道提出,AIGC不该该用来产生科研假设、直接撰写整篇论文文本、解释数据、得出科研结论。近期多所高校试行或出台关联规定或办法,对毕业设计(论文)中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占比进行检测,正是认识到了学生乱用AI存在的问题。
这些规定,填补了监管空白,值得肯定。但亦要看到,对利用AI写作论文的规范,既然还停留在高校“自主制定”规章制度的周期,就说明还缺乏统一性,亦远无形成行业性的共识及其保证机制。因此呢,有必要加快制定更加仔细详细的、面向全国的人工智能运用伦理规范。
还要认识到,AI越来越深度参与到高校学生论文写作,只是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带来全方位挑战的一个侧面。相比规范人工智能应用而言,高校怎样深入推进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育模式等方面的变革,在技术冲击下怎样培养学生把握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能力,这些都是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的宏大课题。
另外,改革毕业论文考核机制,加强对学位论文、毕业设计的技术监管,而不是再简单关注查重率,亦值得连续探索。
编辑|王磊
排版|甘琼芳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举荐阅读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咱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