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日记
什么是教育日记?
教育日记记什么?
为何要写教育日记?
......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早已给了咱们回答
我怎么样写教育日记?
苏霍姆林斯基
我想再一次提醒校长要有一个记事簿。只要你是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的,你就要尊重这个记事簿和尊重自己,把它一年又一年地记录和保留下去。
这实质上是一种教育日记,同期亦是你对一个较长时期的教育和教育过程进行概括性分析的准备工作。凡是导致你的重视的,乃至导致你有些模糊的猜想的每一个事实,你都把它记入记事簿里。
累积事实,善于从详细事物中看出共性的东西——这是一种智力基本,有了这个基本,就必然会有那样一个时刻,你会顿然醒悟,那很久躲闪着你的真理的实质,会忽然在你面前打开。
大约二十年前,我在七年级的文学阅读课上,听了两个学生的朗读。她们的朗读很单调,毫无表情,况且据我的感受来讲,还觉得她们读的很紧张,很费劲。我觉得,对朗读的人来讲,哪些词好似是一座繁杂的迷宫,朗读者是在阴暗里穿过这座迷宫的,每时每刻都在碰到阻碍。
我在想:“为何她们会这般朗读呢?她们是怎么样领会所读东西的意思的呢?”我把这个疑问写了几行在记事簿里,它始终使我不得安定。我又去听了几次文学阅读课,于是我发掘了有些奇怪的现象。
原来,这两个学生不可用视觉和思维感知一个以上的词。用思维一下子感知好几个词,尤其是一个长句的规律道理完整的部分,对她们来讲是不可胜任的。
我跟文学教师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想方设法来改善这些学生的阅读技巧,然则毫无收获。然而,最奇特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并且能够毫不夸张地说,使人惊异的发掘,就从这儿起始了。
经过对这些少年的言语的科研,我判断,这种不会阅读的状况是早在3、四年级的什么时候就扎了根并且固定化了的,它对学生的思维留下了烙印。
咱们把这种令人惋惜的现象叫作为“思维不清”。它表现为学生的思想混乱,无条理,好似身患幼稚病:你很难弄懂他想说些什么,他的思路从哪里开头和在哪里结束。他起始说一件什么事,很紧张、很费力地把几个词连接到一块,然则马上又好似忘记了他在说什么,断了思路,尽力地回想教师的问题而又回想不出。咱们在6、七年级又发掘了几个这般的学生,她们读起来都是这般:一个词一个词地读,非常费劲。
记事簿里那条短短的记载,导致了一场广泛而持久的科研,迫使我去深入思考儿童和少年的智力发展的许多繁杂现象。这场科研引出了一个初看起来使人感到意外的结论:不会阅读并不是智力发展上的什么不正常状况的后果,而相反的是,不会阅读阻碍了抽象思维的发展。
咱们对三百多个在小学时无训练出流利阅读的牢靠技能的少年和成年者的脑力劳动状况进行了观察。咱们想在她们身上像在小学的完善学习的正常要求下那样培养出这种技能,然则无任何一例取得成功。
这一系列的科研工作,是因为观察到初看起来并不怎么重要的事实的结果而起始的。这使咱们全体教师都看清了:智力发展,脑内出现的解剖生理过程,针对阅读、针对平常所进行的智力训练,有着极其精细的依存关系。
咱们感到自己针对一个人的命运负有重大的责任:他会不会阅读,决定着他的智力发展。教育上的“半成品”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于是,全体教师在自己的平常工作中都起始尤其重视阅读技能的培养。
咱们认为阅读不单纯是一种基本技能,况且是一个繁杂的智力发展过程。咱们起始奋斗做到,不让任何一个儿童的阅读技能停留在对单个词的感知上。那样是很危险的。凡是一个词一个词地阅读的人,他必然在学习上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实质上他是不可能正常地学习的。
我国学校里的成千上万的落后生、不及格生和留级生,通常地说便是哪些无学会阅读的少年。在许多状况下,教师认为这种儿童在智力发展上有些不正常的意见是对的,然则,在许多状况下,智力发展的不正常并不是原由,而是后果。
咱们起始精雕细刻地培养阅读技能:教给学生由按音节阅读一步步地过渡到一眼就能领会一个句子成份和一个整句的意思。
这种过渡是一个分水岭,咱们要训练和引导儿童达到这个境界。关于这个问题,教育心理学里谈得非常多。A.H.列昂节夫、Г.С.科斯丘克、П.И.任琴柯在这个问题上写了不少卓越的著作。咱们依靠科学科研的成果,奋斗使学习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咱们全体教师深信,无家长的帮忙是不行的。智力训练不仅要在教室里进行,还应当在家里,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进行。
这就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家长的心理学素养问题。这是咱们全体教师正在从事的一件工作,亦是咱们迫切需要处理的问题之一。咱们逐步地、循序渐进地引导家长们去认识人的心理素养的世界。
我校的心理学科研会召开了一次会议,邀请六年级学生的家长一块参加。咱们向家长们讲述了在阅读时人的头脑里出现的极其繁杂的过程。给家长们提了有些意见,告诉她们怎么样帮忙少年完成家庭作业,怎么样重视使阅读作为发展智力的手段。
教育概括的途径便是这般:从初步的观察和简短的记录,到全体教师进行广泛的科研工作,再到深入地钻研学生头脑和认识里出现的过程的实质。我在上面所举的例子,针对教育概括和全部教育领导的规律来讲是有典型性的。从收集事实、分析事实、科研事实,到做出概括性的、抽象的结论,——这是咱们学校领导人应当每日在走的一条路。
思考记事簿里所记的东西,是我对自己一天工作的总结。我的记事簿里另一分出一栏,我把哪些带通常性的结论、概括,专门记入这一栏里。这种记录不多,不是每日都有的。而到了1星期的末尾,我把这个时期所听过的课通盘思考一遍,从海量的事实中抽象出来,着重科研最重点的东西。下面是我在一个星期的末尾所思考的几条重点东西,并且在以后记入记事簿里的:
1.教师的脑力劳动和学生的脑力劳动相一致。教育过程的技巧就在于,要使学生的作业形式反映出她们的思维过程,使教师有可能按照学生活动的外边表现来判断,学生是怎么样思考的,她们遇到了那些困难,等。倘若教师要等到上课结束后才去认识学生哪里懂了、哪里不懂,那样他的工作便是茫然的。
2.不该当过分追求直观性。不要在儿童早已晓得的东西周边“摆满”各样直观手段,——这会阻碍抽象思维的发展。即使教师拿一只活猫到课堂上来,儿童对猫亦不会有更加多的理解。倘若真的有必要讲到猫,那你就得想一想,怎么给学生讲一点完全新的东西。
3.重视力并不靠什么专门的教育方式来维持,而是首要取决于学生脑力劳动的性质。目的知道、思想专注——这才是重视力的重点泉源。应当尽可能做到使思维的奋斗和意志的奋斗统一块来。
4.在低年级,尤其是在一年级,儿童会火速因为智力集中而疲劳。不要让儿童长期地处在脑力紧张的状态中。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要找出这般有些作业,使儿童经过做这些作业得到休憩。
5.记忆力过度疲劳——是智力衰竭的原由之一。必须尤其细心地对待记忆力这件娇嫩而精细的东西。有有些思想和词组是尤其难记的。无论怎样不该当使儿童的记忆力过度疲劳。当你刚才发掘疲劳的征兆时,你就要设法给儿童变换一种不需要随认识记的活动去做。
这些记载是进行概括性总结的素材。根据一样的原则,在一星期末的时候,把平常工作中其他方面的概括性的想法记入记事簿。如:检测教师的课时计划,查看书面作业、教室日志,观察繁杂的教育工作,尤其是相关师生之间、各个班级和各个年龄的集体成员之间的精神交往的问题等。下面是在一个星期末所写的几条:
1.真正精通教育工作的教师是不把教材的提纲写进课时计划的。他的知识就在自己的头脑里。课时计划只不外是对教材的教育论的加工罢了。
这是一种有趣的现象:倘若教师死守住讲课提纲,倘若教师很费劲地寻找着他要讲的话,那样学生就很难听懂教师所讲的东西的意思,她们的头脑里就会是一团乱麻。
2.此刻正在大力推广的课题计划(即按全部课题把几节课列为一个计划)是不是有必要呢?对这一点应当好好思考一下。
一个教师能不可预见到,在5节至10节课以后,在某节课的哪个周期将进行谈话,在哪个周期将进行独立作业呢?一个好的教师,好就好在他的课是根据其内在规律发展的,由于课——这首要是活生生的儿童。一个适合于六年级甲班的计划,不必定适合于六年级乙班,由于那里是另一一批儿童。
一个好的教师并不可确切地预知课的发展的一切细节。然则,他善于在课的进程中,正好发掘仅有这节课上才需要的那个细节。
下面我再举出在几个星期的末尾所写的关于教育工作的几条想法:
1.集体对个人的教育功效应当是非常细致的。不要让学生(尤其是少年)感到,人们专门地“整”他是为了拿他作靶子来教育别的人。我认为,这种做法是在集体与个人的相互关系上可能显现的最欠好的现象之一。它会使少年学生对自己的命运抱着无所说的、满不在乎的态度。不要让学生感到他是供人做实验用的兔子。
2.担任少先队辅导员的女教师到区里的一所学校里参加一次讨论会。她回来讲:那里举行了一个相关道德问题的示范性辩论会。一群七年级学生在那里辩论,二十位辅导员在旁边深入思考地科研“教育过程”。为何要这般做?难道能够把学生的心灵拿来供展览用吗?这种做法不是在少年身上培养虚伪的作风吗?
3.在一所八年制学校里有四个延长学习日的小组。小组里的学生给我讲了这般有些奇怪的事:所有的学生在课后都要毫无例外区留在小组里,谁亦不许回家。下课后门口有一个教师值班,仅有把书留在教室里的学生,才放他出教室的门。学生们想出了巧妙的办法:先把书包从气窗口里丢出去,而后再空手走出教室。后来学校下了命令:在窗台下面亦派一个教师值班。
我原以为这是讲笑话,但经过认识确是事实。关于这个问题,应当在下届区党委全体会议上提出来。延长学习日小组的问题以及对这种小组的教育工作办法问题,必须加以认真思考。
4.我对米嘉——一个身材矮小、长着一双黑眼睛的五年级学生,已然进行了半年的观察。他在学习上感到非常困难。
有一次,他的作文得了“四分”。当时我正好在听五年级语文教师的课,我跟米嘉坐在一块,(为何他一个人坐一张课桌呢?)曾经帮他造了两个句子。那篇作文写得还好。女教师在办公室里改作业的时候褒奖了米嘉。我特地又去听了下一节课;我想瞧瞧米嘉对自己的进步有些什么感受。为何教师无当着全班的面褒扬米嘉呢?然而,即使无褒扬,米嘉亦高兴得很。他写起来多么奋斗啊!听课又是多么用心啊!
过了一天,我去参加少年植物栽培家课外小组的活动。可能是我觉得如此,然则头脑里显现了一种思想:米嘉心里在俄语课上点燃起来的欢快的火星,可能到此刻还无熄灭。是的,米嘉在尽可能把自己的那一小块地弄得更好看些。
我看着他在工作,一边在想:大概,教育的实质就在于使一个人奋斗在某件事上表现自己,表现出自己的优点来。在某种好的东西中来认识自己——善于支持人的这种高尚的志向是多么重要啊!
教育者常常在那样很久而痛苦地寻找的那种自我教育的强大推动力,不是就在这儿吗?应当在心理学讨论会上提出这个问题:人的表现问题。乌申斯基就正好运用过人的表现这个术语。
怎么样才可做到,使人尽可能地奋斗在好的方面表现自己呢?我深信,一个人想在某个好的方面表现自己的愿望越深刻、越诚挚,他在内心对自我纪律的需求就越高,他对自己身上欠好的东西就越加不愿妥协。应当认真地思考一下:一个人不单单是在学习上,在分数上,在准备功课上表现自己。人还应当有表现自己的其他行业。
对米嘉来讲,他要在学习上(更确切地说,单单在学习上)表现自己是多么困难啊。他还应当在别的什么事情上表现自己。况且,像米嘉这般的学生,不止是他一个人啊。
5.一位女教师通告孩儿们:倘若星期六遇到好天气,咱们就到树林里去参观。星期六到了,天气晴朗,可是大众并无到树林里去。我看见孩儿们眼睛里含着泪花。孩儿们不只是想去游玩一次,况且对即将到来的欢快抱着一种欢欣鼓舞的心情。女教师对儿童的这种心情采取了冷酷的态度。
为何要给孩儿们导致痛苦呢?她们不仅失去了对教师的信任,况且失去了对真话的信任。必须像爱惜宝贵的火花同样爱惜儿童的这种兴致勃勃的心情。
6.科里亚的分数欠好。班专家决定采取一次“强有力”的手段:在星期六,他把科里亚喊到黑板跟前,强迫他讲一讲他为何欠好好学习。这孩儿性格孤僻。他脸色发白,站在黑板前一语不发。教师为了发起这次谈话而很不高兴。
后来认识到,科里亚的家庭状况很不顺利:父亲和母亲持续地吵架,有时候弄得孩儿整夜不得入睡。一个教育者需要多么有洞察力和富于同情心,才不致在不小心的时候触痛儿童痛苦的心,并且给它加上新的损伤啊!不公正会在儿童的心里导致怨恨。
——以上内容选自《给教师的意见》
读完苏霍姆林斯基这篇《我怎么样写教育日记》,咱们能够得出以下结论: 教育日记是一个“记事簿”,是对较长时期的教育和教育过程进行概括性分析的准备工作。
凡是导致你的重视的,乃至导致你有些模糊的猜想的每一个事实,都能够把它记入记事簿。
写教育日记的目的是:收集事实、分析事实、科研事实,到做出概括性的、抽象的结论。咱们还能够说,教育日记是一篇篇零散而真实的素材,能够为咱们的过程性分析、周期性总结、成果性展示供给丰富而宝贵的资料。
怎样把细碎的教育日记整合成可供分享、能发布的文章呢?这就触及到了教师的专业写作。教师专业写作是一种特殊的写作,非常多老师畏之惧之。
8月20日-23日,第十七期儿童阅读种子教师研习营(成都营,点此认识详情),尤其邀请上海教育出版社编审、《小学语文教师》杂志执行主编杨文华先生莅临现场,就教师专业写作方面为老师们答疑解惑。
他将以“教师专业写作及投稿答问”为题,结合选题热点、刊物特点、栏目特点等方面,悉心指点大众怎样写作,怎样投稿。
老师们不仅能够得到专业写作技能的提高,还能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创立与《小学语文教师》杂志及其专家编辑团队的联系,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本。
欢迎报名~~
点亮小星标 ★ 精彩不错失
返回外链论坛: http://www.fok120.com,查看更加多
责任编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