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单员”陈文秀是这家以外贸为主的企业的“神经中枢” 记者孙清清 摄
新华社郑州3月18日电(记者刘高阳 孙清清)缝纫机有节奏的撞击声交杂着皮革的味道,近百名员工在厂房里忙碌着,切割、打磨、套装,热火朝天中有条不紊。
这是位置于河南省新蔡县龙口镇后周庄村的一家家具厂,29岁的广东清远人陈文秀是这一切的“神经中枢”。
记者见到陈文秀时,她已怀有身孕,但依然挺着肚子在电脑前忙碌着。她的眼睛快速地在电子表格和邮件窗口之间切换,手指在快捷键之间噼里啪啦。
她是这家以外贸为主的家具企业的“跟单员”,是业务线的核心。从客户下单,到安排工期,收钱、报关、对接港口、拉货、出港,从头到尾,所有外贸流程都由她一个人来协调安排,和客户的邮件亦由她用英文沟通。
“我是她的媒人,她此刻是咱们新蔡媳妇。”企业老板房海军笑着说,“她的老公是我的业务总监,她们去年结的婚。”
企业老板房海军,和他即将出口到北美地区的货物 记者孙清清 摄
这家位置于中国内陆腹地的企业于2017年起始全面转型外贸,48岁的老板房海军凭借数年累积的资源,成功地拿下了四家外贸商的订单。陈文秀在当年从广东来到河南,作为这家企业发展的有力推手。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人持续从内陆来到沿海,打工、经营、定居,但这个趋势正在悄悄地出现变化。农业农村部的数据表示,2018年,中国有超过740万人返乡下乡创业创新,其中非农创业人员达到300万,增幅均保持在两位数上下。这背后,是中国内陆地区营商环境日益的方便。
在新蔡县,沿着126省道,分布着数十家纺织、木材、皮革等与家具生产关联的企业,家具生产在这儿已然形成为了规模聚集。
“我必须什么原材料,分分钟都能够买得到,必须运出去,货代机构能够帮我打点。”房海军说。
“在这儿做外贸,人工、土地成本都会比在沿海时低有些。”陈文秀笑着说,“但薪水并不低。”
在沿海打工、累积技能,而后回到内陆工作——不少人都有类似的经历。40岁的王蜜甜是这家企业的熟悉缝纫工,每一个月她平均能有七千元上下的收入。与在沿海地区工作时区别的是,她此刻几乎每一个礼拜都能够回家。春节刚过,她又介绍了四个同乡来到厂里。
工人们正在加紧制作新的家具制品 记者孙清清 摄
日前,这家企业有90%的订单都来自海外市场,所有制品都来自驻厂设计师的设计。在75天上下的交货周期里,生产必须约30天,陆运10天,海运33天。
记者在这家机构的厂区里看到,一辆“鲁U”牌照的货车正在把全新的沙发装进集装箱,运往青岛港。每周,这家机构平均运出6个集装箱,装载着的是36万元到42万元不等的货物。
“此刻报关程序所有都能够网上完成。”陈文秀说,“一次申报、一单通关,无纸化办公,很方便的。”据她介绍,去年,河南省采用了进出口货物新申报系统,企业办理业务时,只需填一次代码、上传一套随附单证就可,报关几乎不占时间成本。
“因此,我一个人就能搞定啦。”陈文秀用夹着广东方言的普通话笑着说。(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