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全媒介记者 董加固 实习生 蔡暄云 文/图
15日上午,“泉州市乡村振兴”专项行动资讯发布会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近年来,泉州统一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三农”各项事业取得扎实成效,多项工作在全省走前列、在全国获推广,重点表现在稳产保供、现代农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四大方面。
发布会现场
聚力稳产保供
农业生产能力得到新提高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和重要农制品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巩固提高。2023年,全市完成粮食面积131.54万亩、产量51.12万吨,实现粮食生产“六连增”;茶蔬果菌全面增产,肉蛋奶产量突破30万吨。
在守牢“米袋子”方面:保持“筑良田、稳面积、增单产”三向发力,出台粮食生产保供办法23条。全省首创“粮—菜”轮作旱稻新模式,2023年示范种植3995亩,今年将扩大推广到1.2万亩,实现旱地种出“稻花香”。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全市建成36个农业种质资源库、13个农作物良种示范基地,重点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68%。
在拎紧“菜篮子”方面:根据“吃得饱还要吃得好”的群众期盼,紧抓质效升级,保证重要农制品市场量足质优。大力实施种植业、畜牧业、屠宰加工业3个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加快产业标准化、规模化、设备化建设。日前已建成设备大棚8.2万亩、优秀农制品标准化基地146个,持有5家国家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和5家国家级生态农场。全市农制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99.32%,全力保护“舌尖上的安全”。
在保证“命根子”方面:严守耕地守护红线,保持“良田粮用”。5年来,新建高标准农田65.95万亩。经过改大、改水、改路、改土“四改”和灌排化、机耕化、生态化、田园化、数字化“五化”行动,每年安排4000万元专项资金开展农田连片整治,已开展两批38个项目、5.32万亩。今年,高标准农田“连片整治·千亩良田”十大项目2.67万亩已全面起步。建成“数字农田”平台,实现所有乡镇“掌上农田”数字化管理,经验做法获农业农村部刊文推介。
明显提质增效
现代农业发展增添新亮点
经过筑平台、延链条、打品牌,连续实施乡村产业发展十大行动、特殊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4222”工程,构建“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已打造出2个农业产业“百亿强县” 、15个“十亿强镇” 、24个“亿元强村”。
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方面:保持“优一产、壮二产、强三产”,大力推进种养加、产销供、农文旅一二三产多元融合。安溪铁观音被确定为国家级特殊农制品优良区,晋江胡萝卜、永春芦柑等7个农制品被确定为省特殊农制品优良区;乌龙茶、龙眼荔枝等6大产业加入省重点优良特殊产业集群培育名录;建成农制品产地初加工中心113个。成功创建2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12个中国漂亮休闲乡村、6条中国漂亮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全市十个优良特殊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超2000亿元,以茶叶、果蔬、食用菌、蔬菜、畜牧等产业为主体,食品加工业为龙头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在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构建方面:保持规模化、机械化、生态化、数字化发展现代农业。出台现代设备农业发展15条办法,大力推进设备种植、设备养殖提档升级,仅生猪养殖业三年来新改扩建规模场19家,可新增生猪存栏21万头。出台“机械强农”办法,培育48个农机服务组织,开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16万亩,重点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加强到69.59%。开展耕地土壤改良260万亩次,保证化肥、农药运用量逐年递减2%以上。推广物联网技术应用,建成13个省级以上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截止日前,成功创建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和16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方面:保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序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壮大,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5643家、家庭农场6916个,其中,省级以上示范社308家、示范场200家;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分别达11家、157家。持续打响“泉乡好货”区域公共品牌,市级以上农制品区域公用品牌16个、知名农制品品牌69个;得到全国名特优新农制品19个、国家地理标志农制品认证23个。实施“互联网+”农制品出村进城工程,农制品网络营销额年均增长10%以上。制定泉台农业融合发展十条办法,建成11个省级闽台农业融合发展基地。培育11个省级以上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2023年度全市农制品出口额达84亿元。今年3月,全国名特优新农制品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在泉州市召开。
聚焦试点引领
和美海丝侨乡展现新面貌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专项行动,深化“串点连线成片”示范建设,开展示范村梯次创建、示范线整合提高、示范镇整镇推进、示范片区融合发展等“四大行动”,打造“县强、镇兴、村富”的城乡融合发展泉州样板。全市有13个乡镇、146个村入选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镇创建名单。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高方面:统一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建设品质提高和乡村“五个漂亮”等专项建设行动,项目化、名单化推进“一革命四行动”提高、农村基本综合服务设备提质等五大类重点项目建设。2023年,全市完成投资83.5亿元,在全省考核中综合排名位列第二名。打造100个市级漂亮宜居村庄、评选出600个乡村“五个漂亮”建设优秀案例,其中11个案例入选全省典型。
在整镇推进乡村振兴方面:对标乡村振兴“二十字”总需求,探索以乡镇为主战场,在全省率先提出富民产业发展好、乡村建设提高好、乡村文化传承好、治理能力建设好、党建统领发挥好等“五好”需求的乡村振兴整镇推进新措施,把全市133个乡镇分为农业生态型、工贸带动型、城乡融合型三种类型,构建“强镇引领、以镇带村、连村成线、村兴民富”的乡村振兴新格局。2023年,整镇推进项目完成投资超173亿元,全市已打造整镇推进“五好”乡镇40个。关联做法得到农业农村部肯定,并在全国乡村建设培训会作典型发言。
在打造“一县一溪一特殊”方面:系统谋划全流域整区域推进田园风光建设,保持水系、农田、村庄三位一体,建设漂亮河道、漂亮田园、漂亮村庄、漂亮经济“四美”工程,起步“一县一溪一特殊”田园风光十大示范片区建设,涵盖106千米河道、4.8万亩农田、14个乡镇和64个村庄。2024年,市财政统一资金拼盘超1亿元,将实施137个项目、计划投资19.4亿元,现已开工107个项目。
瞄准改革赋能
富民强村水平迈上新台阶
聚焦农村改革中的重点难点,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创新措施、多向发力,走内生型乡村振兴之路。全市1个县2个镇21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
在农村改革试点先行方面:传承弘扬“晋江经验”,先行先试破困难。针对农村部分村民住房无地可批的问题,在全省率先出台农村村民集中建房指点意见,在惠安、晋江、南安等5个县市、24个村组织开展试点工作。针对农村新业态用地空间受限问题,率先出台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管理规定,有效盘活沉睡资源;晋江市被列为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针对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程序品种需求不足规范问题,在南安、晋江省级试点的基本上,今年将着力建设全市统一的泉州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推动农村产权流转所有进场交易,进一步促进农村资产资源增效增值。
在拓宽农民增收途径方面:经过产业拉动、就业带动、政策撬动、金融促动,多措并举让农民“腰包”鼓起来。培育53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广“机构+基地+农户”等联农带农经营模式,带动农户达83.68万户。每年培训高素质农民约2.5万人次,组织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10万人次以上。支持“互联网+农业”、农村电商直播、庭院经济等乡村新业态,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落实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帮扶“1338”机制,保证脱贫户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推广“乡村振兴贷”等特殊金融制品,创新“生猪价格期货”、农作物气象巨灾保险等新型农业保险,满足农民适度规模经营融资需要,降低经营危害。2023年,全市农民人均可安排收入达29596元,连续18年位居全省第二。
在乡村治理水平提高方面:注重从管好村资、壮大村财、规范村务等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好事入手,持续提高村民的得到感。开展村级财务线上线下同步公开,全市纳入“三资管理”平台监管的村(居)集体资产超269亿元。全市所有行政村全面推行“银农直联”无现金结算方式,去年败兴,在线支付金额超51亿元,村集体资金运用安全性和透明度进一步提高。引导组建128家“强村公司”,经过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去年全市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所有超20万元、“百万村财”的村达341个。出台乡村治理“积分制”工作方法,将乡村各项事务转化为量化指标,引导农民主动参与公共事务,分别在1184个、568个行政村推广“积分制”和“名单制”等务实管用乡村治理方式。
下一步,泉州将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主线,以保证粮食安全、保证不出现返贫为底线,以提高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高乡村建设水平、提高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拓展乡村振兴“点、线、面”载体建设,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措施,保持党领导“三农”工作不动摇,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加快建设泉州特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编辑:潘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