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对《诗》的评估很高,曾说:“不学诗,无以言”。恰好之前为了陶冶情操,我摘抄了《诗经》258篇,反复琢磨诗之意境。作者们对柔美意境的描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亲人拜别的哀痛,对国家兴亡的感叹,都在诗中表现,“诗能够兴,能够观,能够群,能够怨”。读诗能够让人从中感受到一种力量,潜在的,发自内心的,厚重的力量,或许这便是文化的力量。
小时候家的前门门扇上贴过一副对联:“四诗风雅颂,三代夏商周”。我曾在祖母的教诲下认识了“诗的四个部分”,亦在她老人家教诲下背诵了“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一度认为认为“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是曹操《观沧海》所写;我亦曾读“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内心萌动,亦曾读“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而激昂慷慨。虽然从小到大没诵读经典全文,但却在耳濡目染接受着诗的影响。
本剧选取了毛亨、毛苌的故事,她们是《毛诗古训传》的作者,传诗以教人,授诗以育人。她们身逢乱世,国破家亡,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借诗明志。经过剧本故事的演绎,诗对人的人格品行影响,对社会风气的塑造功效是何其之大,它经过一代一代人的口授书志,一代一代人的身体力行,植根于人文基因中,表现于精神文明中,形成为了中华文化文明的重要原因之一。
经过《诗》的传承,咱们能够看到,真正能够流传千年而传颂的内容,依然来自民众,贴近生活,“接地气”的内容。“乡谣俚曲,不登大雅之谈”,但正是这些曲子,来自于民众之口,反映民众之事,传达民众之思,表现民众之愿,“观风俗,知得失”。因此,针对此刻的流行音乐和歌曲,经典传颂的肯定是人民所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