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夜晚,有位同道在网上咨询我一个案例的诊治问题,这位有脑胶质瘤病史的病人,长时间在家卧床,由于“发热、咳嗽、痰1天”来就诊。
病人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均升高,C反应蛋白亦略有升高,但胸片检测无显著反常。
有意思的是体温单,初看体温和脉搏曲线显著的分离,我当时还思虑是不是存在相对缓脉,以及引起相对缓脉的某些特殊感染。
什么是相对缓脉呢?随着体温的上升,脉搏呈现出为持续提升的趋势,一般体温和脉率是有对应关系(见下表),相对缓脉指的是脉率在对应脉率基本上减少最少10次/分,能够采用下表来简单估计。
相对缓脉多见于以下疾患:
因此一旦有相对缓脉,针对咱们诊断是有帮忙的。
然则,我认真一看,发掘其实病人并无相对缓脉,认真看体温表左侧边栏上,呼气、脉搏和体温的对应关系。脉搏100次/分对应体温36摄氏度,脉搏120次/分对应体温37摄氏度,脉搏140次/分对应体温38摄氏度。
大众能够再瞧瞧咱们医院的体温单侧边栏,脉搏60次/分对应的是体温37摄氏度,脉搏80次/分对应的体温38摄氏度,脉搏100次/分对应体温是39度,脉搏120次/分对应体温是40度。
显然,咱们医院的这种体温表设计可符合临床状况,虽然不可能所有人都是这般一一对应,例如有些人体温38度的时候可能脉搏就到了100次/分,然则咱们仍然能够大致看出两者的关联性。
我在《教你学会看体温单—怎样抓住关键信息》、《怎样从体温单来推测发热的原由》、《体温单--一个被咱们遗忘的临床信息表之一》中举过几个案例来讲明怎样从体温单上去收集线索分析病因。
以发热的案例来讲明,倘若设计好的体温表,咱们能够快速判断体温与脉搏的关联性,然则设计欠好的体温表,咱们还要去想一想,不可直观地做出判断。
之因此有些医院采取将体温和脉搏完全分离的这种设计模式,据述是由于以前采取手工画图,护士容易把两条曲线重合,不易分清,因此呢为了将体温曲线和脉搏曲线完全分清,就将纵坐标值进行这般的设计。
不外,此刻已然进行无纸化操作,经过电脑打入数据,电脑自动生成,已不太会显现人为画图可能引起的错误,因此呢完全不消故意而为之,还是回归正常的标尺更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