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一段精彩情节,便是八爷胤禩从关外请来八位所说“铁帽子王”,逼雍正让出皇权,用所说的“八王议政”取代皇帝的最高权力,企图以此架空雍正。看完这段情节,不禁使笔者好奇,清朝竟然还有这般八家豪横的“铁帽子王”?有点难以置信。但仔细检索历史资料发掘:原来所说的八家铁帽子王,确实在清朝存在过,但绝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那样,当上“铁帽子王”,地位就真的“铁”了,世世代代永远传承下去,实质上清朝的“铁帽子王”有时候一点亦不“铁”。下面就介绍一下,清朝的“铁帽子王”是怎么回事。
众所周知,清朝初期兴起依靠的是“八旗兵”和“八旗制度”,但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他只将八旗兵视为自家的私有财产,因此,他将八旗兵的旗主分配给了自己的嫡亲,详细包含六个儿子和孙子,包含:代善、皇太极、多尔衮、岳托、豪格、多尔衮,另还有侄子阿敏、济尔哈朗。这些人被叫作为大贝勒、和硕贝勒、旗主贝勒等,贝勒即“王”的意思。只是此时的贝勒叫作呼和薪水尚不知道和统一,然则,这却奠定了后来的“八家铁帽子王”的基本。
实质上,清初“八大铁帽子王”的说法是自乾隆时期才有的,是后世人们对清初重要亲王的尊叫作,而不是入关时就已形成。因此,《雍正王朝》中所说的八位铁帽子王或“八王议政”,应该不完全符合史实。后来八王得以进入世袭罔替之列,是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曲折历史的。
在乾隆之前,旗主王爷经历了非常多次轮换,如1636年皇太极登极叫作帝,建国号大清,他下旨册封大贝勒代善为和硕礼亲王,贝勒济尔哈朗为和硕郑亲王,墨尔根戴青贝勒多尔衮为和硕睿亲王,额尔克楚虎尔贝勒多铎为和硕豫亲王,贝勒豪格为和硕肃亲王,岳托为和硕成亲王(后坐事降为贝勒,崇德四年去世,追封克勤郡王),阿济格为多罗武英郡王,杜度为多罗安平贝勒,阿巴泰为多罗饶余贝勒。这次分封有亲王、郡王7人,贝勒2人。此次分封基本奠定了后来所说“八大铁帽子王”的基本。
顺治元年(1644)十月,顺治帝登基,册封多尔衮、济尔哈朗为辅政叔王,复豪格亲王爵位,册封先前因事降级为郡王的阿济格和多铎为亲王,封岳托之子、多罗贝勒罗洛宏为多罗衍禧郡王,封皇太极五子硕塞为多罗承泽郡王。这次分封中新增多的人是硕塞,顺治八年又以军功被晋封亲王。硕塞死后,其爵位由子博果铎承袭,改叫作庄亲王。即使有了这两次正式封爵,但清朝亦仍未知道这些宗室爵位能够世袭罔替,以后各王爷贝勒的爵位或黜或降或改,其级别、名叫作还有多次变化。因此,清初诸王的爵位在传承中基本处在持续变化的状态中,无形成制度化。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皇帝借着为睿亲王多尔衮平反的机会,恢复了有些重要王爵最初的封号,并制定了爵位世袭罔替的制度。
由此可见,在乾隆之前,清朝的各“铁帽子王”爵位或降或削,并无同期存在过。直到乾隆帝为她们厘清世系,恢复爵位名号,清初八大宗室王爵世袭罔替的制度才被知道下来,“八大铁帽子王”的俗叫作亦由此形成。清朝共有12位承袭爵位无需降等的“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开国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即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由于她们功勋卓绝,因此得到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期还有配享太庙的殊荣。另一,到清朝中后期,又有四位被恩封的“铁帽子王”加入,她们都是清中后期立下特大功劳的人(当然只是站在最高统治者的方向看),即怡亲王允祥、恭亲王奕欣、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其实,综合来看,清朝皇帝对宗室诸王的管理非常严格,即使是铁帽子王亦是有错必惩。因此,真正不变世袭罔替的是各家铁帽子王的亲王、郡王封号,而戴铁帽子的人是能够随时更换的,这样看来清朝的“铁帽子王”其实一点亦不“铁”啊!(文/讲史论教)返回外链论坛:www.fok120.com,查看更加多
责任编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