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链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0|回复: 0

苏联回归文学 帕斯捷尔纳克 索尔仁尼琴

[复制链接]

2739

主题

176

回帖

991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100101
发表于 2024-6-17 03: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八十年代初随着苏联政治生态的变化(勃列日涅夫逝世,安德罗波夫上台起始有条不紊地推进改革),国内政治文化气氛逐步缓和,于是之前从20年代起被禁止公开出版的有些书籍得以解禁,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大夫》和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

|帕斯捷尔纳克

帕斯捷尔纳克出生于莫斯科的犹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受到家学的熏陶,对文化艺术认识非常多,幼时接触过不少欧洲文艺名流,这促进他认真学习文化艺术。

帕斯捷尔纳克的早起创作受到将来派和象征派诗歌的影响,并且在组织上参与其诗歌活动,其第三本诗集《生活——我的姐妹》使他得到不小的声誉。在三四十年代,他的诗歌被批评为与众不同,脱离生活,于是他转以翻译为业。他40年代的诗集《在早班列车上》《大地的延伸》已然改变了风格,再也不过分雕琢语言,而是趋向于用语明朗简洁。

他最要紧的作品便是晚年写成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大夫》。

小说线索繁杂,不外日瓦戈和拉拉的爱情依然是比较显著的主线,故事以这两个名人为线索,串联出一批名人。日瓦戈自小被一位教授抚养大,成长作为大夫,与教授之女冬妮娅结为婚配;拉拉的前史则更为曲折,她小时候曾经被母亲的情夫玷污,然则未敢声张,后来和出身工人家庭的知识分子帕沙结婚,后来向丈夫真情吐露,然则丈夫却不可真心宽容谅解,而是参军参加一战以逃避这事

一战中,当军医的日瓦戈和拉拉偶然邂逅,两人相恋,后来十月革命后日瓦戈被迫参加红军,拉拉的丈夫帕沙在红军中战功卓著,却由于红军的内部清洗而辜死去,拉拉由于政治问题作为逃犯,两人更加亲密。后来日瓦戈回到莫斯科,为了守护家庭而放弃了与拉拉的爱,火速由于心脏病爆发而猝死街头。

日瓦戈大夫是一个正直诚实的俄国旧时知识分子,然则思想极为矛盾。他由衷地赞美十月革命,由于沙俄实在是太败北堕落了,然则针对革命后的内战非常迷惘,针对红白两方的暴力都暗示反对。拉拉则是一个浮萍通常的人,她真诚魅力,然则却经历了一系列生活的悲剧,年少时被恶人强暴,结婚后被丈夫实质上抛弃(有点像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里面的主角苔丝),之后还受到政治问题牵连,作为逃犯。两人在激烈动荡的外边环境下互相慰藉,过着朝不保夕却甜蜜非凡的爱情生活,其“爱情悲喜剧”尤为人叫作道。

故事既借日瓦戈之口描写了旧俄国的腐朽,赞扬了大革命的道理,又对革命暴力的失误和乱用进行了批评,写出了革命内战社会付出的沉重代价。这因此呢使得本书带上了反思革命的色彩,其悲伤和肖霍洛夫《静静的顿河》的气愤,以及阿列克谢·托尔斯泰那本《苦难的经历》的赞颂一块成为了苏联内战题材小说的丰富全景。

然而本书成书于暗斗时期已然出版就被双方用作政治对抗的工具,在苏联被封杀,在西方则被炒作,一方是打压一方是吹捧,使得作者的处境日益尴尬,两年后因心脏病而猝死,结果恰似自己作品中的日瓦戈。

|索尔仁尼琴

俄罗斯的良心,异见知识分子,被广泛认为是能够同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相提并论的俄国文学巨匠。他的创作中既有接续自俄罗斯文学传统的“灵魂拷问”,做为历史亲历者和历史学者、思想家的那种对历史的繁杂态度,这在他的集中营题材作品中表现得比较显著

索尔仁尼琴出身于富农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然则由于出身而受到排挤。后来入伍参加了卫国战争,在军队里英勇作战,获授两枚勋章。45年是他命运的转折点,本来生活已然进入正轨,却由于在私人信件中打击斯大林而被判处8年劳改——确实这个经历听上去是在沙俄才会出现的。

集中营生活给他的创作供给海量素材,劳改结束以后,他被发配永久流放到哈萨克斯坦,后来由于患了癌症而被准许入院治疗。45年到57年这段被迫害的经历作为他日后创作的源泉。

57年他被平反,之后起始进行文学创作,由于和当时赫鲁晓夫时代反思斯大林的政治浪潮相一致,他的作品在苏联受到官方力量的宣传和支持,从而声名日隆(赫鲁晓夫用个人权势逼迫中央政治局和《新世界杂志》发布索尔仁尼琴的处女作《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60年代他的一系列围绕斯大林时代极权政治的创作使他得到苏联和西方两方面的追捧。

然而索尔仁尼琴对政治风向并不怎么敏锐,随着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开启,他逐步沦为反对者,他公开批评出版审查制度,还将自己在国内法出版的作品在西方首要出版,这彻底激怒了苏联国内,于是他被开除出作协。他于是流亡海外,在海外他保持自己俄罗斯人和苏联人的身份,拒绝学习外语,拒绝和周边交流,潜心写作《红轮》。

随着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落幕,安德罗波夫上台,苏联起始稳步有序推进改革,国内政治文化起始松动,经济回暖,居民生活得到改善(安德罗波夫同志独一暗点是克格勃出身,提拔了一批特务出身的官僚,除此之外安德罗波夫简直是个圣人),可惜安德罗波夫同志身体欠佳,两年后就死于疾患否则苏联估摸着还能换发第二春。而后便是可爱的戈尔巴乔夫同志上台——反正,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在国内出版,凭借政治立场而名声大噪。

苏联解体以后索尔仁尼琴回国,之后始终生活在喧嚣的政治活动中。他保持频繁在公开场合发布政治演讲,然则响应者寥寥。后来就没啥值得说的了。

总的来讲,索尔仁尼琴是一个……不是时候者。一辈子沉浮在政治风云中,却缺乏对政治动向的敏锐况且行事独立独往,总之用一个词形容他,便是梆硬。这让我想到其他亲苏联作家的明智行径例如罗曼罗兰去苏联考察,写下考察实录却需求50年内不要出版……怎么说呢,索尔仁尼琴这人确实不让人爱好

他的作品介绍三部吧,《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原名《Ⅲ-854》)、《癌症楼》,以及《古拉格群岛》,这三部均为集中营题材,算是开启了苏联的集中营文学,一部比一部深入,到了《古拉格群岛》乃至有了历史学的气质,规模宏大文辞冷静注意真实材料。他还有《第1圈》《红轮》。

中篇《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是索尔仁尼琴的成名作,由赫鲁晓夫一手推上台前。原名《Ⅲ-854》,这是主角在集中营的编号。这部作品其中,作者塑造了一个普通的劳改犯伊凡,写他在苦难生活中对人存在本身和存在尊严的保持。伊凡在非人的劳动前提下,保持用劳动感受自己的存在,作者用温和冷静的笔调写人的韧性,这和斯大林肃反带来的残酷命运形成对比,构成为了本作极富张力的悲情色彩。

《癌症楼》使得作者得到诺贝尔文学奖,被苏联认为是针对自己自己的第二个重大的文学事件(第1次是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大夫》,可惜帕斯捷尔纳克心理欠好,不像索尔仁尼琴那样梆硬)。故事来自于索尔仁尼琴自己的经历,写一个由于在私人信件中打击斯大林而被流放的政治犯科斯托格洛托夫的经历。主角在劳改营中由于癌症被送到医院救治,这儿不同病人的命运交织在一块,他自己这儿结识了女大夫薇拉,在和薇拉的谈话交往中逐步走出了暗影得到了新生。另一个着重描写的病人则是农学教授舒卢宾,他在运动中为了保全自己出卖了辜的同事和伴侣,饱受良心的熬煎,作者抱着理解而不是谴责的态度去写他,还经过这个名人全部时代提出疑问:为何周边正直的工程师、教授、士兵,在一晚上之间就成为了国家的敌人?

《古拉格群岛》是索尔仁尼琴同题材的大成之作,作者把劳改营(缩写便是古拉格)比作岛屿,将劳改营制度从初创到衰落的历史过程完整地讲述出来,将其运作方式以写实的手段细致地加以介绍,从而揭示了这一制度给苏联带来的苦难。本作并非通常道理的小说,而是带有混合体裁的特征,是调查实录的历史科研和文学性小说笔法的结合,因而作者自己叫作其为“文艺性调查初探”。作者尤其留意不让文学笔法损伤本作的历史性,叙述结构上的复调和文风上的精细写实不动声色,使得本作反常冷静真实。文中的事件和名人,以及海量的数据均为作者劳改时收集到的真实历史材料,正是在这种写作中,现实主义的批判性彰显出来。

p.s.题图为安德罗波夫同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外链论坛 ( 非经营性网站 )|网站地图

GMT+8, 2024-10-8 14:38 , Processed in 0.06141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