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一辈子的文治武功、对历史的贡献是毋庸置疑,其生平事迹想来亦是尽人皆知,博主这里亦不消太多叙述。但在历史上尽管他非常的了不起,仍然是一个特别有争议性的名人,哪便是他穷其一辈子到底是为汉尽忠,还是在为曹家谋私;是为了天下苍生,还是欲图私利。概而总之,亦便是一个“忠”与“奸”的问题。
在文学作品中,曹操却是一个奸臣、权臣,而刘备的蜀汉政权却作为了正统。君不见,在戏曲中曹操的脸谱是白色的,哪是奸臣的象征。而在正史中,如陈寿的《三国志》等都是以曹魏为正统,直到后来的司马家族创立的晋,亦都被认为是正统。这个其实原由亦是很简单,历史学家都是尊重历史事实的,她们之因此这般写,哪是她们秉承了历史发展的导向,是根据王朝更替的秩序来认定的。正如陈寿在写《三国志》时,尽管他在蜀为官,却还是认为魏为正统。因此,曹操在他的笔下亦是一个正面形象,但却还是对其为人闪烁其词,似有疑问。
那样,历史上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在历史上到底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曹操在晚年的时候,曾对自己有过一个小结,其中有几句非常霸气的话,没疑是他人生轨迹的一个真实写照。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没讳耳。设使国家没有孤,不知当几人叫作帝,几人叫作王!
这几句话说的确实是霸气,乃至有些狂妄。他没疑把自己当做了东汉末年独撑乾坤、力扶汉室,让东汉苟延残喘、又多活了几年的中兴之臣,所说舍我其谁。亦确实因为他的存在,这天下亦仅有了三国,再亦无更加多的人叫作王叫作帝了。
自三国以后,大乱之世大约仅有南北朝和残唐五代了。南北朝时期只是那些小朝廷频繁更替,自然亦是战乱持续;残唐五代却演变出了十国,当然亦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局面了。假使这个时候有了曹操,他可否能够快速地结束战乱,实现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呢?历史是不能够重演,亦无科幻中的穿越,当然亦是无答案了。
诚如曹操所言,倘若无曹操,在东汉末年乃至于三国时期,有那些豪强能够叫作王叫作帝呢?
辽东的公孙康有山海关之险、沙漠之隔,加有乌桓的支持,可谓是前提优越了。倘若用心经营,割据叫作王则是大有可能。此其一亦。
河北袁绍四世三公,比起各路豪强却是能够占得人和。其在河北地大、地肥,因为家族有很高的威望,各路豪杰趋之若鸷,手下要兵有兵,要将有将,高级别的谋臣亦是众多(后多为曹操所用)。其若不与曹公争锋,固守河北,日后立地坐大却是毫没悬念。此其二亦。
淮南袁术是袁绍的兄弟,亦是借助家族威望和祖上的财产,在淮南招兵买马,快速崛起。此人早有叫作帝之心,只是忌惮曹操势大。然则在观望数年之后,最终无忍住玉玺的引诱,当了几天皇帝,但在曹操的运筹帷幄下,被几个豪强合力所灭。只是沒有曹公,这袁术能否皇帝做的时间更长有些,都是不得而知之。此其三亦。
再看荆州刘表,此人却是素有才气,是为东汉末年"八骏"之列。虽是有才没志,却坐拥荆襄九郡,沃野千里,亦是具备割据叫作王的前提。荆襄之地多才骏,诸如徐庶、诸葛亮、荀彧等均出自处地,可谓是人杰地灵。况处军事战略要地,进可攻,退可守,实乃叫作王割据的好地区,是诸葛亮巜出师表》中为刘备首选之地。若是无曹公,刘表、刘备必有一人要发迹于此。此其四亦。
西凉马腾素有反心。西凉乃不毛之地,况山高高皇帝远,又有羌人做后盾,前提亦是极其优越。只是遇到了曹操这个对头,给他来了个"一防二打三离间",彻底摧毁其集团。曹先是将马腾诱至京城许以高官,将其留为了人质,使马超不敢轻举妄动;马超反后又率兵击之,因为羌兵英勇而不可胜,又用离间计,趁其內乱而平之。此其五亦。
江东孙权经其父兄的打拚,在曹操忙于统一北方之际,他已然在江东立稳了脚跟。兼之有长江这个天然屏障,占尽了地利,因为曹操后来的轻敌赤壁大败,为其巩固江东供给了充足的时间,使其最后持有了江南半壁。此其六亦。
益州乃天府国,有蜀道之难,没论是谁占有,都将形成割据,但却让这大耳刘备捡了个大便宜。事实上,曹公对其的追剿倒是成全了他。曹公先是将他赶到了徐州,让他攒了人心;后又将其赶到了荆州,让其得到诸葛亮,有了人才;接下来又将其赶到了江夏,使他借助赤壁之战,得到了荆州,最终有了自己的地盘;最后在曹操与孙权死磕中,又骗取了益州,三分天下终居其一。此其七亦。
汉中张鲁早就耐不住性子,已自封为汉王了。可他却是有心没力,若曹公不灭他,日久图了益州刘璋或可成事,只是他动作却比刘备迟了半拍。此其八亦。
曹氏三分天下终据其一,后建魏。此其九亦。这九家是最有实力割据叫作王的。还有公孙瓒、刘岱、韩馥、张绣等之流,哪个不想叫作王叫作霸?如此若没曹公,天下何止十国?因此,曹公此语其实亦是不差,本是一锅粥,硬生生给他分成为了三块,让天下大众少受了多少罪啊!
要说世人叫作曹操为"奸曹″,他确实有点冤。但说他是个权臣,却亦是实至名归。曹操的一辈子确实是在扶汉,而非篡汉。至于后来曹丕篡汉,犹如夏启拔除禅让制而实行世袭同样,大约亦不是曹操的本意了。
参考资料: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陈寿《三国志》返回外链论坛:http://www.fok120.com/,查看更加多
责任编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