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链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1|回复: 0

AI“碳炸弹”在能源界诱发巨震?谷歌首创这一技术或有帮忙

[复制链接]

2534

主题

144

回帖

99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130826
发表于 2024-7-31 00:4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财联社2月26日讯(编辑 黄君芝)随着科技巨头们正竞相在世界各地创立大规模数据中心,这导致的“碳按时炸弹”已然作为它们的心病。

随着越来越多耗电的人工智能(AI)上线,谷歌开创的一项技术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利用软件在世界上太阳能和风能过剩的地区寻找清洁电力,而后在那里增多数据中心算力负载。这般能够减少碳排放和成本。

云计算机构Cirrus Nexus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Chris Noble暗示,迫切需要弄清楚怎样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方式来运行数据中心。

机构正对谷歌、微软和亚马逊持有的数据中心进行有效管理,以减少碳排放。

AI能耗引担忧

由人工智能驱动的计算需要诱发的气候危害是深远的,倘若不从化石燃料电力转向清洁能源,全世界气候危害将会恶化。英伟达机构首席执行官黄仁勋暗示,人工智能已然达到了一个“临界点”。

他还暗示,数据中心的成本将在五年内翻一番。

据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的数据,数据中心和传输网络各自占全世界能源消耗的1.5%。它们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与“一个巴西”相当。

超大规模的机构——像谷歌、微软和亚马逊这般全世界最大的数据中心所有者,都设定了气候目的,并面临着实现这些目的的内部和外边压力。这些崇高的目的包含使她们的业务脱碳。

但人工智能的崛起已然对完成这些目的成为了很大困挠。图形处理单元是大型语言模型兴起的关键,并且比其他形式的计算中运用的中央处理单元消耗更加多的电力。据国际能源署估计,训练一个人工智能模型一年所需电力超过100个家庭的运用量。

Noble暗示,“人工智能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人类为其生产清洁能源的能力。”

另外,人工智能的能源消耗是不稳定的,更类似于锯齿图,而不是大都数数据中心运营商习惯的平滑线。这使得脱碳成为一个挑战,更不消说要保证电网的稳定性了。

日立能源(Hitachi energy)全世界数据中心客户总监Dave Sterlace暗示,人工智能的增长是由于北美机构推动的,这使得计算能力和能源运用都集中在那里。这是他两年前预料到的趋势。

应对策略

为了降低数据中心的二氧化碳排放,超大规模和大型数据中心供应商已然海量的太阳能或风力发电场供给了资金,并运用信用额度来抵消排放。

但仅凭这一点是不足的,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的运用持续增多状况下。这便是为何运营商正在转向Alphabet Inc.旗下的谷歌所采用的“负载转移”策略。其理念是:经过一种颠覆数据中心的运作方式来降低排放。

如今,大都数的数据中心都寻求在“稳定状态”下运行,这般它们的能耗就相当稳定。这使得她们受到电网的摆布,无论天然气、核能还是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都要思虑到地区之间缺乏输电线路。为了摆脱对电网的依赖,科技巨头们正在寻找机会,在全世界范围内转移每日乃至每小时的数据中心运营,以吸收多余的可再生能源。

谷歌首次尝试在某些数据中心按小时使用零碳电力,以使其设备全天候运用清洁能源。日前人完全实现这一目的况且能够肯定的是,在全世界范围内转移负载的战略可能会由于有些国家推行限制和守护跨境数据流动的数据主权政策而变得繁杂

但Cirrus Nexus和谷歌正在尝试的创新仍可能是减排困难的关键部分。前者正在搜索世界各地的电网,并以5分钟为单位测绘碳排放量,为自己及客户找到排放最少的计算资源。去年夏天,该机构还将这种搜索付诸实践。

当时,荷兰正处在有记录败兴阳光最充足的6月,这使得电网上太阳能发电成本下降。这使得运行服务器的成本更低,碳排放更少。而当太阳在荷兰下山时,Cirrus Nexus就将其计算负载转移到加州,以便利用该地当天刚刚上线的太阳能能源。

按照数据,经过从欧洲到美国西海岸跟踪太阳,而后再返回,该机构能够将自己和客户的某些工作负载的排放量减少34%。这让操作变得灵活,既有好处,当然危害

谷歌7/24(全天候)无碳能源战略负责人Michael Terrell暗示,谷歌的数据中心约64%的时间运用无碳能源,其中13个区域站点的无碳能源利用率达到85%,7个全世界数据中心的无碳能源利用率略高于90%。

“但倘若你不取代化石资产,那样你就不可完全实现你的气候目的,”他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外链论坛 ( 非经营性网站 )|网站地图

GMT+8, 2024-10-3 21:29 , Processed in 0.07041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