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链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3|回复: 4

中国文人画真的有所说“眉山竹派”吗?

[复制链接]

2694

主题

316

回帖

91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1920224
发表于 2024-7-21 04:5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同塑像

谈起中国文人画,就不可不说到中国文人画的创始人——文同、苏东坡。文同是北宋著名诗人、大画家,以画墨竹闻名于世,成语“胸有成竹”说的便是他画墨竹的故事。而千古风流才子苏东坡正是文同的学生。

文同并不是最早用墨来写竹的人,但他却能超越前人,创建了名震画坛的“湖州竹派”。元代画家李息斋在其《竹谱详录》中说:“墨竹起于唐,而源流未审。文湖州(文同)最后出,不异杲日升空,爝火俱息;黄钟一振,瓦釜失声。”可见,文同墨竹画横空出世,其影响力是空前的。

文同晚年被朝廷任命为湖州知州,故而时人叫作他为“文湖州”。所说“湖州竹派”即“文同竹派”。这儿的湖州指的是人名,而不是地名。可惜,文同还未到湖州上任,就病逝于赴任途中。接替他出任湖州知州的人恰恰正是苏东坡,真可谓是前赴后继、传承有序了。

到了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由官方主持编撰的《宣和画谱》,将文同的墨竹画列为珍品,其条目下介绍曰:“文臣文同,字与可,梓潼永泰(四川盐亭)人。善画墨竹,知名于时。盖与可工于墨竹之画,非天资颖异,而胸中有渭川千亩,气压十万丈夫,何以至于此哉?”。

文同画竹

苏轼曾经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回忆文同给自己传授书画技巧,并加以总结。后来,人们经常运用“胸有成竹”这一成语,便是出自这篇文案。“胸有成竹”用来表达为人处事充满自信和心胸坦荡,而“文同”、“与可”、“老可”几乎作为了墨竹绘画的化身、代名词。

文同画竹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写意画法,即中国画“大写意”,在于他的水墨用笔。他改变了前人画竹常用的勾勒画法,“以墨深为面、淡为背,至与可(文同)始。”(米芾《画史》)淡墨一扫,形神兼备,充分表现了中国绘画墨分五色、风格简约的特点。文同的墨竹绘画技法拥有透视原理,明暗的处理就此显现出来。虽然只是简单的墨色深浅的区分,但文同的这一创举,在中国绘画史上却拥有划时代的道理

北宋大诗人、书法家黄山谷(黄庭坚)曾云: “文湖州写竹,用笔甚妙,而作书乃不逮。以画法作书,则孰能御之?”(元代虞伯生《道园学古录》卷十一)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曾经评论道:“石室先生(文同)以书法画竹,山谷道人(黄庭坚)乃以画竹法作书,其风枝雨叶,则偃蹇敧斜,疏绫劲节,则亭亭直上”。她们都总结了文同墨竹和中国书法的相互功效,其影响力非常深远。

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有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后世这些“湖州竹派”的文人画家,更加是继承了文同的墨竹技法,把中国书法的抽象美和布局美引入到墨竹画中,使墨竹画脱离了工笔设色花鸟画,而自成一派,故其墨竹画写实而不繁琐,形神兼备,大受士医生文人们的欢迎。

文同以自己独创的墨竹画技法,横空出世,火速名震四方,来向他求画学画的人络绎不停。对来求画的正派人士,文同都热情接待,大书大画,任意挥洒,皆成佳作。传说他画在墙上的竹子,麻雀信以为真,纷纷飞投过去,碰壁而落,观者惊叹不已!苏轼赞曰:“穷猿投壁,惊雀人牖。”黄庭坚赞曰:“疑风可动,不笋而成。”苏东坡的父亲苏洵赞叹文同墨竹诗云:“羡君笔端有新意,倏忽万状成一挥。”

文同曾经说过:“世无知我者,惟子瞻(苏东坡)一见,识吾妙处。”文同是中国文人画的先驱、开拓者,而苏东坡则发挥了推波助澜的功效。金朝的赵秉文在跋黄华(王庭筠)《墨竹》诗云:“老可(文同)能为竹写真,东坡解与竹传神。墨君有语君知否,须信黄华是可人。”文同画竹,苏东坡诠释其精神,宣传其理念。而后世的像王庭筠这般 的墨竹画家认真师法文同,继续发扬着文同画竹的文人可爱气度、可人雅趣。正是在文同、苏东坡的带动下,这种发端于文同墨竹的文人画意趣,扩展影响到山水画、名人画,在绘画行业全面开花。从此,北宋“文人画”特立独行,蔚然成风。

北宋熙宁三年(1070)四月,35岁的苏轼在与文同共游开封净因院,拜访长老道臻法师之后,写下影响千古的画论名篇《净因院画记》:“与可(文同)之于竹石枯木,真可谓得其理者矣。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如是而挛拳瘠蹙,如是而条达畅茂。根茎节叶,牙角脉缕,千变万化,未始相袭,而各当其处。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盖达士之所寓欤。 ”在这篇文案中,苏轼对文同的墨竹绘画实践、理论加以总结,在绘画史上首次提出相关“常形”、“无常形”、“常理”的绘画思想,对中国文人画的理想、宗旨进行了纲领性的探索。

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写道:文同从洋州回到京城后,向他求画的人纷至沓来。有的达官贵人附庸风雅,在文同面前故意显摆她们的阔绰,文同非常厌恶、鄙弃她们的为人,将她们送来的绢素抛于地上,愤怒发狠说道:“我要拿这些东西来做袜子穿!”。这充分表现他清高自许、乐道安贫的品性。

当时,文同实在已然疲于应付这些无聊的达官贵人。他想起以他为师、一样善画竹石的苏轼,此时他正在徐州为官。苏轼为人豁达开朗,要是有他在自己身边就好了,他肯定能巧妙为自己应付这些令人讨厌的人了。于是,文同就给苏轼去信说:“我告诉哪些前来要画的人:‘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徐州),可往求之。’你们要墨竹画就到徐州,找我的学生苏轼给你们画去。老弟,对不起了,以后做袜子的材料,就都要堆积到你那里去了”。

在文同这封书信中,文同叫作自己的墨竹画风为“墨竹一派”,可见他认为自己的墨竹绘画风格已然臻于完美成熟,足以开宗立派了。

后来,苏东坡公开宣叫作自己属于“湖州竹派”,是文同的弟子,况且得其真传,各善其妙。“东坡本是湖州派,竹石风流各一时”。(苏轼《题<憇寂图>诗》)。“湖州竹派”开创了中国文人画的先河,为中国绘画史打开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文同墨竹真迹

做为“湖州竹派”第1位登堂入室的大弟子,苏轼对文同的墨竹不遗余力地进行宣扬。他写下了许多颂赞诗文,大肆鼓吹她们两人的绘画理论。并且跃跃欲试,身体力行。“湖州竹派”能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苏东坡功不可没。

或许是苏东坡的名气太大,他在文人画派的宣传话语声,乃至盖过了他的老师文同。人们一说起文人画,首要说到便是苏东坡,文同的墨竹绘画理论、实践,反而销声匿迹了。然而,针对做为中国第1个中国文人画派的“文湖州竹派”,认识的人自然心知肚明,晓得文同便是“文湖州”。这个再怎么绕绕不开。于是有人,别出心裁,提出了“眉山竹派”的概念。

“眉山竹派”这个“眉山”当然指的便是苏东坡了。然则不外是个伪概念。由于苏东坡自己都承认自己是“湖州派”,在中国文人画历史上哪里曾经有什么“眉山竹派”?

明代僧人莲儒编撰了《湖州竹派》一书,系辑录《画史》、《画继》、《图绘宝鉴》等书而成。收录了几十位湖州竹派画家的事迹。这是对“湖州派”总结性的归纳。而提出“眉山竹派”的人搬出了一位叫释夷简的明代僧人。

据明代李日华的《六研斋笔记卷一》记载:在元代吴镇给松岩和尚所画的墨竹长卷上,众人作有诗跋,其中释夷简写道:“梅花庵里散花天,翠袖佳人色共妍。居士不缘曾示疾,此君端解替谈禅。眉山(苏东坡)派自湖州(文同)出,淇澳诗从卫国传。回首百年成一梦,三生莫问旧情缘。”

这首诗真的说明了苏东坡画墨竹就自己起始传派了,并且冠以“眉山竹派”?释夷简真的认为苏轼所创立的眉山派墨竹一系源出于文同,并用“淇澳诗从卫国传”的典故来讲明了“眉山派自湖州出”?可惜,在明代画坛,并什么“眉山竹派”的说法,这恐怕是在曲解这位明代和尚诗句的意思了。

更荒唐的是,这个李日华的《六研斋笔记卷一》古书,字句有脱落,偏偏便是这个“眉山派”的“派”字。很显然,这儿的“派”字是后人凭想象加上去的。和下句诗比对,不如用“画”字更贴切有些

况且苏东坡说自己“东坡本是湖州派,竹石风流各一时”,本身有标榜自己画竹石有超越文同的意思。虽然说:青出于蓝而强过蓝。然则苏东坡画墨竹还不足以叫作自己是什么“眉山竹派”,他本身便是属于文同开创的湖州竹派。后人何必硬要去自作聪明,胡乱搬弄是非呢?返回外链论坛:www.fok120.com,查看更加多

责任编辑:网友投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回帖

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
发表于 2024-8-27 15: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的见解真是独到,让我受益匪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754

回帖

-3

积分

限制会员

积分
-3
发表于 2024-9-7 12:4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文章非常有意义,提升了我的知识水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36

回帖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4-9-25 06: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你更多的精彩评论,一起交流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04

主题

1万

回帖

999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969112
发表于 2024-9-27 06: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谷歌外链发布 http://www.fok120.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外链论坛 ( 非经营性网站 )|网站地图

GMT+8, 2024-10-19 05:18 , Processed in 0.11913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