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没聊的时候会逛进有些充斥着浮夸风的直播间。
嗯,很热闹。
论演技,比不少国产剧好。
以前在课文上学过,浮夸是一种修辞手法。
李诗仙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想象力丰富的夸张。
但夸张得有bigger,有浪漫诗情画意。
茶界的浮夸派,比这差远了,仅是自欺欺人。
每当喊麦式的快节奏上链接后,短短几秒钟,瞬间清空。
千人在场,百人疯抢,好不热闹。
只不外,店里的货,并无卖出多少。
得来一个美丽的纸面营销数据,又有何用?
动辄一夜晚卖茶,售出过万份,营销总额上百万。
啧啧,阳明心学被她们歪学的很厉害。
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一心想爆卖上万件,就敢宣传售空上万份。
心想便事成。
用演技来为自己许愿,难么?一点都不难。
逛完一圈直播间,渐渐发掘一个规律。
浮夸风茶界直播间内,没处不是夸张。
浮夸的低价,浮夸的噱头,浮夸的销量。
连卖茶话术,亦频频充斥着夸张。
一度还扮演工艺创新者角色,连制茶工艺过程,亦一并浮夸化。
一场热闹浮夸大戏看下来,低头一看才发掘。
嚯,满地鸡毛。
《2》
“科技恒温发酵红茶,每款发酵足足48小时”
听上去尤其厉害!有技术含量。
(李麻花歪评:忽然想吃酸奶了,这恒温发酵的宣传,咋和她下单的酸奶机同样?)
额,还是回来继续聊茶吧。
大众都晓得,红茶是发酵茶。
不论金骏眉、烟小种、滇红、祁门红、宁红、九曲红梅、坦洋工夫…任意一种红茶,加工时期都绕不研发酵。
那样,红茶的发酵是怎么一回事?
茶叶的发酵,本质是多酚类氧化酶的酶促氧化。
红茶鲜叶经过萎凋后,会加入揉捻,经历一番搓揉后,茶叶表皮破裂,用植物学的观点,叶片植物细胞出现破壁,再下一步,便是静置发酵。
细胞壁破损后,氧化酶会促进海量存在细胞液内的多酚类物质出现氧化转变,将多酚类物质,持续氧化发酵成茶黄素、茶红素等物质,促进红茶特征成型。
发酵后,茶叶会出现一系列改变。
未发酵的茶呈现绿色,这是茶本色,而发酵程度越重的茶,颜色越红。
香气亦会由于发酵度递增,呈现鲜叶周期所不具备的果香、甜香、蜜香。
红茶揉捻后,静置发酵时期,为了达到更理想的发酵效果。
的确要留意周边温度、空气湿度、氧气含量的变动。
温度太高,或者太低,都不当。
恰当掌控发酵环境温度,的确有必要。
但发酵足够48小时,如此一刀切的数据,显然与制茶现实脱节。
经验再丰富的厨师,都不敢笃定,一条鱼蒸够10分钟就会熟透。
背面有大鱼小鱼,温度高低差异。
做茶也然,假设3月29日,日均温不到18℃,阴天北风,将一批嫩采芽头初展的红茶送入发酵。
对比一月后,日均温提升,发酵一批小开面3、四叶的红茶。
此时,哪怕没做过茶,亦能看出来,两者的发酵时长不可直接划等号。
看茶做茶,看天做茶,才是王道。
《3》
“延长萎凋时间,白茶口味更甘甜?”
白茶工艺在六大茶类里算最朴素的。
比绿茶都简单天然,无杀青,尽可能保存下天然原味。
大道至简,大抵如此。
然而,有人觉得做白茶无技术门槛,无难度,表现不了水平。
一位随便一位制茶师,都能做好白茶。
乃至连普通人,跟着网上的视频,随便将采下的鲜叶晒一晒,晒干后做出来的亦叫白茶。
更有甚者,有人嫌白茶太素,太简,表现不了差异。
硬生生另辟蹊径,非要给它添东加西。
例如,延长萎凋时间。
想到这,忽然香气东方不败的出场穿搭,红配绿,而后还要搭一条粉不粉,绿不绿的薄纱。
连任盈盈都挑战不了的清新少女风,硬是要秀上一把。
额,光从描述,就能看出这身穿着有多辣眼睛。
想追求个性,出发点固然是好的。
但奇装异服,另辟蹊径,则是行不通。
由于,白茶的萎凋时间,亦是看详细状况而定。
看青叶的老嫩厚薄,看茶芽肥壮程度,看天气,看风向……
而不是想当然的“延长期”,就延长期。
萎凋时间长,做出来的茶叶品质未必好。
白茶品质衡量,看的是终极效果。
产区环境,决定品质上限。
制茶工艺,影响质量底线。
先有了好产区,好材料,再辅以精湛制茶技术,由经验成熟的老师傅亲自操刀,拿捏萎凋细节变动,以及烘干过程。
面面俱到,才是真正好。
至于萎凋时长,不外是制茶工艺其中的小插曲。
单独拎出来,将长期萎凋视作高品质白茶的宣传卖点是外行所为。
对白茶的认知,基本不深入。
《4》
“挑战高难度焙茶,十道焙火,十焙成金”
这是从某篇卖岩茶的软文看到的。
看到这一幕,不得不说,对方的卖茶招数太过时了。
即便是骗纸,骗术亦要与时俱进才是。
要晓得,岩茶圈内,自从“八道火肉桂”掀起过轩然大波后,没几人再去照搬焙茶次数越多越好的老旧招数。
由于,茶友们已然得到普及。
判断岩茶品质,不是看焙火次数。
而是山场环境,做青效果,焙火技术。
况且,单论焙茶,次数多不表率效果好。
正常焙火,用不着这么夸张的数字。
掌控在两、三次上下,达到焙茶所需效果,不需反复茫然再焙下去。
由于,焙茶必须成本,打一次焙,单个焙窟内放足20斤果木炭,还要请焙茶师看着火候,材料费与人工费支出可不小。
由于,焙茶会有碎茶损耗,上焙-翻焙-下焙,几经曲折,平均算下来,焙茶一斤,碎掉半两很平常。
还由于,茫然多次焙下去,茶叶一早焙焦。
按正常焙火温度、焙茶时长,岩茶经不起短期内反复、多次、来回焙茶。
一旦将茶味彻底焙空,或是干茶焦化,焙出焦糊味,彻底变成焦炭。
寓意着整批茶彻底报废,此前的付出成为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横竖看去,对待此类焙火次数浮夸的岩茶。
有心人一看就知背面全是“吹牛”罢了,不可当真。
《5》
岩茶圈,有一个古早版笑话。
某天,几人聚在一处喝茶,席间有位喝茶能手。
喝到一款肉桂后,剑眉一紧,徐徐稍许,缓缓出声。
“此茶山场极好,可惜做青差了点,制茶师摇青到一半出去接了tel,做得稍微熟了点。”
偶买噶,这堪叫作神算子。
话说,现实中,喝茶水平神乎其神的人,能不可喝出制茶师在做茶半途接了tel?
当然,不可。
这种江湖神算子的浮夸招数,一看一个假。
演戏演过头,只会带来一场笑话。
原创很难,倘若您觉得这篇文案对您有帮忙,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认识更加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介“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然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