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光明日报》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内科心血管病专家,复旦大学附庸中山医院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灏珠,因病医治没效,于 2020 年 10 月 30 日凌晨在上海逝世,享年 96 岁。
回望陈灏珠院士的医学道路,能够说是真正的「著作等身」,几乎每一个大夫的成长过程中,都学习过陈灏珠院士的《实用内科学》。
照片源自:中国院士馆学生回忆:一个真实的陈灏珠院士
陈灏珠院士是一个极其注重细节的人,冬天看病时,他会把手先搓搓热再接触病人,听诊器亦用手暖一会儿再贴到病人的身上。
一名陈灏珠院士的学生告诉丁香园,陈院士是一个对东西非常细心的人:「童年、小学、大学……各个周期的资料他都存着,饭卡、粮票、葛均波院士在德国读书时期给他手写信件……他都留着。」
葛均波院士寄给陈灏珠院士的信「陈院士的英语很棒,90 多岁的人了,还是保持定时来医院做英语查房,给学生们带教。陈院士和葛院士在医院都有一个独立的办公室,陈院士查完房之后,一般就会回到自己的办公室里休憩。因为医院冬天对空调供暖的时间有限制,不到时间坚决不供暖,有时就会看到陈院士一个人裹着厚厚的羽绒服坐在办公室里。」「有一次我去看他,他跟我说觉得自己的办公室超规格了,院士不该该要这么大的办公室。其实那个办公室估计亦不到 40 平米,但他还是觉得太大了,浪费国家资源。他的眼睛很奇怪,一只是近视眼,一只是远视,看远和看近其实都是用同一只眼睛在工作。」「陈院士是我国第1个心血管行业的院士,亦是第1个选出来的院士。他不迷信 SCI 这一套,对非常多人不看好对著书立说却很感兴趣。他担任过《内科学》《实用内科学》《实用心脏病学》的主编几十年。」
「《实用内科学》有 3000 多页,陈院士保持每一个字都要自己看一遍,他还保持翻译 Brauwald 心脏病学。这年头,写书不是好差事,不如发文案带劲,要非常多年才可写完,亦没法拿奖,但非常多大夫都是看他写的书成长起来的。」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1924 年 11 月 6 日,陈灏珠在香港出生。因为父亲常年在外奔走,「没论是做人还是做学问,母亲给了我很大影响。」他记得,小时候背诗文,不识字的母亲会在一旁听着。即使他背错了母亲亦不知道,但她的认真执着深深影响了陈灏珠。15 岁那年,母亲患高血压忽然去世,陈灏珠第1次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他说:「这亦是我走上学医之路的原由之一,期盼尽可能延长人的生命。」1943 年,陈灏珠以全校第1名的成绩,从韶关琼崖中学粤北分校毕业,随后进了中正医学院,从此踏上从医之路。
这一走,便是 70 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