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链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0|回复: 0

【专题科研 】 Olink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症科研中有哪些经典应用呢?

[复制链接]

827

主题

0

回帖

991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117658
发表于 2024-5-21 14: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阿尔茨海默病(AD)是痴傻症的最平常病因,影响高达10%的65岁及以上人群。AD病人体液的蛋白质组学分析可能有助于鉴定与AD病理学关联的新型治疗靶标和生物标志物。今天博主整理了有些Olink与阿尔茨海默病科研的经典案例供大众参考。

01

2024年2月,复旦大学附庸华山医院郁金泰教授团队在Nature Aging期刊发布关于预测老年痴傻的最新科研发掘一样是基于Olink血液蛋白组数据。

实质上,科研团队并直接检测样本,而是对UK Biobank的Olink1536 Explore蛋白组数据展开分析,经过AI算法找到了预测老年痴傻的4个明星分子:GFAP、NEFL、GDF15和LTBP2,在血浆中,将GFAP(或GDF15)与人口统计学相结合,能够对ACD(全因性痴傻)(AUC = 0.891)和AD(阿尔茨海默病) (AUC = 0.872)(或VaD(血管性痴傻)(AUC = 0.912))进行预测(下图:ACD (a), AD (b) ,VaD (c))。这些分子中,GFAP和NEFL最少痴傻诊断前10年就起始有变化了。

02

香港科技大学叶玉如院士团队始终致力于阿尔茨海默症诊断和治疗办法科研。‍‍‍‍‍‍‍此前,该团队采用Olink超灵敏蛋白质组办法对 AD 进行了大规模血液蛋白质组分析,发掘了数百种与 AD 关联的血液蛋白质生物标志物,其水平变化与 AD 发展和分期相关经过基于设备学习的数学模型,科研团队整合了这些血液生物标志物,研发出了一种包括21种核心蛋白标志物的评分系统,该系统能更好地利用每种蛋白质生物标志物的预测价值,准确鉴定AD并确定AD病人疾患严重程度。

03

科研招募了2013年4月至2018年2月在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专科门诊就诊的180名≥60岁的香港市民,其中分别含106例AD病人和74例HC。和从2018年2月至2020年3月到伊丽莎白女王医院就诊的97名≥60岁的香港市民,包含36位AD病人和61位HC。科研者鉴定出19种与AD关联血液核心蛋白标志物,并据此研发了生物标志物模型,可准确对AD进行鉴定并确定AD病人疾患严重程度。与现有的用于AD归类的血液生物标志物(如血液ATN生物标志物,血液p-tau181和p-tau217等)相比,该科研鉴定出的19蛋白标志物组合准确性更高,AUC达到 0.98,且其中7个蛋白与AD发展周期关联,可用于AD疾患分期。

04

FDA准许了Biogen机构Aduhelm(Aducanumab抗体)用于治疗初期阿尔茨海默病(AD)病人的申请。Aducanumab是自2003年败兴FDA准许的首个治疗AD的新药。Olink非常荣幸在过去几年连续和Biogen合作,尤其在初期阿尔茨海默病(AD)行业

创新药品发掘,离不开对疾患的充分理解,而Olink的高灵敏、高通量蛋白组学检测方法能够非常好地帮忙专家充分理解疾患

05

科研由Biogen机构Christopher D. Whelan博士做为第1作者发布的文献,以及Olink在神经科学行业与Biogen机构、叶玉如院士团队合作取得的发展,以期共襄盛举。

利用Olink技术,Biogen团队和其他研究人员检测了所有病人的CSF和血液样本中的270个蛋白生物标志物,并采用了一个独立验证队列,包含59Aβ-CN,23Aβ-+ CN,44Aβ-MCI和53Aβ+ MCI,对结果进行了验证。为了比较病人和对照组的蛋白质浓度,科研者应用了针对年龄,性别,药品,吸烟和平均受试者水平蛋白质浓度进行调节的多元线性回归,并校正了错误发掘率的发掘(FDR,q <0.05)。最后科研者筛选并验证了Aβ+个体中十种明显变化的CSF蛋白,包含CHIT1,SMOC2,MMP-10,LDLR,CD200,EIF4EBP1,ALCAM,RGMB,tPA和STAMBP。

06

波士顿大学公共卫生专家们联合Framinghan心脏科研中心等多个团队,在Aging Cell杂志(IF = 11.01)发布文案经过Olink炎症Panel检测FHS (Framinghan Offspring, FHS)专病队列中的循环炎症生物标志物,科研循环炎症生物标志物与认知功能及队列中疾患全因和AD痴傻出现率之间的相关

科研调查了92种炎症循环生物标志物与认知功能和出现痴傻结果之间的相关运用精确描述的FHS心脏科研专病队列中的存储血液样本(参与者年龄≥40岁,Exam 7时痴傻症状),进行全面蛋白组学系统科研最后发掘的这些炎症生物标志物与认知功能和出现痴傻相关,可有助于发掘预防和治疗认知衰退的治疗干涉办法。队列设计Framinghan心脏科研队列,由美国国家心脏科研所在1948年发起,旨在经过创立大规模专病队列,对尚未显现显著心血管疾患症状或心脏病爆发或中风的参与者进行长时间随访,确定引起心血管疾患一起原因或特征。

07

阿姆斯特丹大学医疗中心的Charlotte E. Teunissen 教授所领衔的CORAL联盟近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IF =16.6)上发布了最新科研成果。Charlotte E. Teunissen 教授团队在文中评述:“运用基于抗体的Olink PEA技术能够克服生物标志物科研中经常遇到的跨技术平台差距,并可快速有效地将发掘转化为定制分析”。

科研运用Olink 蛋白组学检测了认知未受损对照组(n=190)、DLB病人组(n=190)与AD病人组(n=235)脑脊液(CSF)中的蛋白质表达水平。找出了差异表达蛋白并进行分组建模,同期采用Olink定制化检测panel用于临床转化,并在三个独立验证队列中进行了验证。该科研确定了DLB病人特异性的蛋白质变化,并将发掘转化成为了可准确识别BLD病人的定制化panel,为DLB病人的诊断和临床治疗供给期盼

08

阿姆斯特丹大学医疗中心的Charlotte E. Teunissen 教授和Lisa Vermunt 教授科研团队最新科研成果发布于国际期刊Brain杂志(IF =15.26):科研运用Olink 临位延伸技术(PEA)分析阿姆斯特丹痴傻队列中22名PSEN1或APP基因突变携带者和20名年龄性别匹配的对照组队列样本,分析脑脊液样本中的1472种蛋白;采用双侧t检验比较了两组之间蛋白质的丰度,并鉴定了富集的生物途径;同期,还运用一样的Panel对血液样本进行了科研,探究了脑脊液蛋白质与其血液对应蛋白之间的相关;最后,将结果与近期发布的国际散发性AD队列和非AD性痴傻的PEA数据进行了比较。

09

在阿尔茨海默病(AD)连续体中,存在轻度认知阻碍(前驱性AD)的个体患痴傻危害增多。然而,潜在的病理生理过程仍不清楚。本文测绘了来自阿姆斯特丹痴傻症队列的49名前驱性AD病人(67±7岁,22名[45%]女性)中的671个脑脊液蛋白,评定脑脊液蛋白质组的变化可否与前驱AD临床发展的时间相关

这项科研在脑脊液中发掘了一个蛋白质组学特征,该特征与前驱性AD病人1.4至17倍的痴傻出现危害关联。这些蛋白参与了免疫系统过程、信号转导、神经生长生物学和神经元死亡,显示这些过程在痴傻症的发展中发挥了功效,为认识初期AD病理生理学的过程供给更加多的见解。

10

免疫系统失调和炎症膳食模式会增多认知能力下降的危害,但尚不清楚炎性营养习惯影响老年认知阻碍发展的机制。为了确定与炎性膳食关联血液蛋白可否能够预测将来的认知阻碍,来自美国国家衰老科研行径神经科学实验室的科研者们对女性健康倡议记忆科研(WHIMS)参与者子集(n = 1528)的血液样本进行了Olink 高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并进行了长达14年的随访。科研结果发布于《Nature》子刊 Molecular Psychiatry。

炎症营养模式与免疫关联血液蛋白质组的关系在该篇科研得到了新见解。在14年的随访时期科研发掘了一组与认知阻碍危害关联的炎症性膳食蛋白,除此之外,还证明了其中几种蛋白在两个外边队列中被发掘痴傻危害关联,并与AD 病理(Aβ42/40)和/或神经变性 (NfL) 的血液生物标志物关联运用来自另一个队列的3 T MRI数据,还发掘几种炎症性膳食蛋白与神经变性脑萎缩的一个指标关联。随着对其生物学关联性的评定,对其在AD 中的潜在功效评定,以及对其免疫组织/细胞特异性表达的特征的描述,报告了编码这些候选蛋白的基因在体外的调节可能在对免疫挑战的反应中出现改变。总之,这些结果强调了炎症性膳食可能经过那些分子介质促进了与年龄关联的认知阻碍痴傻危害

11

科研是关于神经关联蛋白标志物的一篇文案,Biogen机构Sally John博士和Paola G. Bronson博士有参与,并同期由Biogen帮助了其中的Olink蛋白组检测部分。

如需认识更加多技术或关联服务, 欢迎联系咱们

服务热线:021-58086128

邮箱:market@sinomics.com返回首页,查看更加多

外链论坛:http://www.fok120.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外链论坛 |网站地图

GMT+8, 2024-7-11 08:41 , Processed in 0.11762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