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与养生家。荀子的养生理论注重“治气养心”,非常注重心的功效。荀子认为:“心者,形之君亦,而神明之主亦。”(《解蔽》)荀子主张“人性本恶”,故而要“化性起伪”,便是经过后天的学习和雕饰,达到一种人为之力所养成的人格。由于人的意志与血气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因此当人心的认知、意志、血气结合在一块形成统一时,人的心亦就会转化为道德的功用,表现出一颗极具价值的引导之心,能够引导人心向善。
照片源自:摄图网
荀子认为治气养心首要的是要以“礼”为养。由于人在动用感情、意志、思虑时,倘若遵守礼仪就会平和顺通,反之则会颠倒错乱;人在衣食住行时,遵循礼则会和谐有节,反之则会犯忌生病;人在容貌、态度及在进退、行走时,遵守礼则会温柔儒雅,反之则会粗野浅陋。可见,礼仪针对身心修养的重要性。
荀子还认为要以“人”为养。《修身》篇中写道:“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夫是之谓治气、养心之术亦。”所说“莫要得师”,是与礼分不开的。在荀子看来,老师就好似指路明灯,无老师,人们就没法识别前方的一切。他非常注重学习,故而《荀子》一书开篇就讲劝学。能够看出荀子认为养心只向内需求还不足,还要有向外的需求,那便是“由礼”“得师”和“一好”。
所说“莫神一好”,便是要专一。在《劝学》篇中,荀子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亦。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拜托者,用心躁亦。”学习如此,修身亦同样,心神清闲虚一,人就会忘却一切哀愁、欲念、贪婪,这种状态对平时心智疲劳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和精神疲劳会起到很大的释放、减轻功效,使“心”逐步置于安静祥和状态,抛却或化解外物带来的懊恼,修心静意,安身立命。
荀子还在《不苟》篇中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认为君子养心最好的办法便是奋斗做到真诚;持有了真诚的赤子之心,就会自觉遵守仁义礼智信,守住仁德,从而奉行道义圆满自己的品德。
荀子认为“治气养心”才可精神无忧,身体无虞。治气养心,治气为先,养心为重,身心兼养,可得延年。既修行品德,化性起伪,崇善扬善,而得到坦荡的心胸、阳光的心理,同期亦要学会情感掌控,保持平和之心。说到底,治气养心之道正是儒家内圣之学在修身养性行业的一种表现,内圣便是追求人道德与情性的完善。在这一过程中,让人洗去了心智上的尘埃,从而得到神清气爽,自然通畅。
荀子认为,治气、养心之术便是对人的心智与情志矫枉过正,养心正性培养一颗平和之心。启迪咱们为自己的心建造一座心宅,经常打扫,不让它被懊恼和灰尘掩埋。时常在心宅里静一静,随时洞察自己的内心之景,保证心灵不“中毒”“患病”。 这亦正是是荀子修身思想针对咱们现代人的启示与指点。
文/王春华
版权所有,未经准许,禁止转载
关注公众号《家庭医学》,认识更加多健康科普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