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链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7|回复: 2

编辑改稿,改啥不改啥?这三条规律可牢记

[复制链接]

2982

主题

210

回帖

977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7779186
发表于 2024-8-20 22:3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倘若随便找人问一下:编辑是干什么的?大约十有八九会答“改稿子的”。这并不错。编辑工作内容繁多,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应该是编辑加工,俗叫作改稿。编辑工作有其规律,它的每一个环节自当有规律。这就引出一个问题:编辑改稿的规律是什么?

按照许多资深编辑的经验和自己的体会,编辑改稿的规律似可归结为这般三条:

第1条,不可不改,尽可能不改;第二条,改对不改好;第三条,保持原意,保存原味。

先说“不可不改,尽可能不改”。任何稿件都不可说到了完美无瑕、不可改动的地步,况且作者不可能完全认识作品传播所必要遵守的规矩,要使作品进一步完善和进入传播,总有必须改动之处。更详细地说,站在编辑方向审视稿件,有有些状况必要进行修改的,重点有:

(1)稿件中的思想倾向与政治观点有不适宜之处。(2)稿件写得不太到位,或是深度欠缺,或是重点不明显,或是该点到的未点到。这种状况大多出现在编辑约稿上,因为作者的稿件达到编辑需求与完全表现编辑意图,因此必要改。(3)稿件中有表达不准确不规范之处,或有常识性错误(包含作者的记忆错误或笔误)。(4)稿件中有语法错误,或作者的语言习惯有不合通行惯例之处。(5)因为出版物本身的篇幅限制或版面需求必须增删的。由此可见是“不可不改”。

但又必要重视尽可能不改”。这般做最基本的是为防止改错。任何编辑的知识面以及改稿水平都是有限的,即使是应该很认识的事物难免有不清楚的一面。当然,编辑弄不清的就该即时查询权威的工具书、资料书,但有些问题不是工具书就可处理的。举个例子,有本书稿中有这般一句:

“印刷厂年产铅志××吨。”

指的是铅印时代的印刷厂,编辑觉得“志”该为“字”,于是改了,但后来发掘又一处仍是“铅志”,不禁生疑。在专门认识后,才知该厂为邮电系统企业,在完成印刷业务之外,还生产用于邮袋封口的小铅饼。这种东西在夹麻绳压扁后叫作“铅封”,而未运用前就叫“铅志”。如改为“字”,读者不会认为错,但实质上错了。而“铅志”一词在通常工具书上是查不到的。当然,从编辑加工方向来讲,对这种少见的专用词语应当加注以方便读者。诸如此类经编辑改动后,与作者原意大相径庭而读者并不会发掘状况非常多的,它使原文的信息出现偏差、丢失乃至错误。这儿咱们不妨再举若干例:

1.“在评选中不可照顾面而降低标准”被改为“在评选中不可照顾面子而降低标准”。“面”指的是区别方面或区别行业、层面,而“面子”则是情面、关系。 2.“这之中无形的损失就大多了”被改为“这无形之中损失就大多了”。原意是强调看不到的损失,而改后则这种意思了。 3.“科学学的科研显示了这一点”被改为“科学的科研显示了这一点”。“科学学”是科研科学产生发展规律的新兴学科,改后只是通常科学的泛叫作了。

一辈子从事写作又长时间担任编辑的巴金老先生曾说过:

“要小心哪,你改别人的文案,即使改对了九十八处,你改错了两处,那便是犯了错误。”

为了少犯错误,因此编辑改稿还应重视尽可能不改”,切不可自以为权力在手,水平高明,红笔一挥,对稿件妄加改动。再说“改对不改好”。有人将此总结为“改错不改好”,这就和“大胜某某”与“大败某某”同样,其实意思相同,只是中国语言的妙处使然。所说“改对不改好”指的是编辑改稿只把错的改对就行,不该不必把稿子改得更好。这个“好”既包括表述上的符合规律、语意顺畅,包含增多文采。师生之间、伴侣之间改稿有改好的需求能够的,但这不是编辑改稿的需求

稿件中最平常的错误有三类:一是字词差错;二是标点符号差错,或计量单位、公式差错;三是知识性差错。三类中前两类较好发掘由于这是编辑素养方面的长项,只要态度认真,大多能够发掘。但第三类差错则较难被发掘和识别,这是对编辑知识面是不是广博的一个考验,当然是对编辑判断直觉的考验。要处理这一问题,是离不了工具书与请教专家的。有人撰文科研过这类错误,不妨借用几例:

1.时间有误的。“斯洛文尼亚于1995年加入关贸总协定。”——关贸总协定(GJATT)在1995年1月就被世贸组织(WTO)取代,经查,原文年份应为1994年底。2.术语欠妥的。“1995年全世界金矿产量下降百分之一,旧金回收减少百分之零点七,供求剪刀差达到七百吨。”——“剪刀差”在经济学上有特定含义,不指的是差距,应改为“供求缺口达七百吨”。3.推论错误的。“出于稳定经济、控制通货膨胀的需求,各国普降利率。”一一按照经济学原理,降利率寓意着放松银根,如其他要求不变,反会加剧通货膨胀。4.事实错记的。“陈独秀多次来催,鲁迅于是写出了《狂人日记》。”一一实质上鼓动鲁迅写出《狂人日记》的是钱玄同,鲁迅在其他文中提过陈独秀催稿之事,但所催之稿不指的是《狂人日记》。

类似的错误,编辑都应即时发掘并予以纠正。如一时拿不准,应提出疑问交作者复核。这种改动于作者的原意损害,改正之后只会使原稿增色,因此是该改的。然则针对作者原稿中有些道理不差而编辑认为表述欠佳之处,则不必改动。这是由于编辑认为的欠佳已带有编辑个人的好恶色彩,而哪些欠佳之处或许正是作者自己水平乃至文风的表现保存这些,既尊重了作者的著作权,给读者供给区别档次、区别风格的作品。如编辑一味按自认为好的方向修改,结果是编辑增大了工作量,读者少了区别兴味,作者缺了特殊,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为之何益?最后说说“保持原意,保存原味”。倘若第1条讲为何要改。是谈必要,第二条讲改什么,是谈目的,这一条则讲怎样改,是谈限度。“保持原意”是绝不可因修改而改变或影响了作者要表达的基本思想、基本观点。针对学术论文来讲,则是只改知识性错误而不改其学术观点。倘若其观点已然超出学术范围属于政治问题,那样很好处理,编辑退稿不消就罢了,基本用不着去费力修改。至于其他内容,编辑倘若做改变作者原意的修改,已属于侵犯作者著作权的行径,实不可取。“保存原味”则是编辑审稿时要体味作者的表述习惯、行文特点以及在语言中所含的感情色彩,而后在改稿时重视不予改变。一句话,改后的稿件仍要像是作者写的。保持原意与保存原味相比,保存原味更需重视更难做到,由于有时是要靠感觉去判断那些表现作者独有之“味”的。这在编辑面对文学类稿件文学性较强的其他稿件时尤其如此。此时的“味”可能便是作品的文采所在,乃至会含有作者独特的隐喻与暗示,哪些必须编辑去体会,关于语言要简洁明白的通常写作原则以至语法规范等,常常此时都派不上用场。

“在我的后园,能够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是枣树。”(鲁迅《秋夜》)被改成“墙外有两株枣树”。“你聪明的,告诉我,咱们的日子为何一去不复返呢?”(朱自清《匆匆》)被改成“聪明的你”。

这儿固然可能有作者名气大的原由,但说明当初推出此文的编辑是明白改稿之道的,是按改稿规律来完成编辑工作的。因为中国文字含义之丰富,常常是略有改动就有道理或感情的差异的。例如读者来信说“想向你们反映”,编辑觉得啰嗦,就把“想”字删去了,意思没变,但原文中谦恭请求的味道了。这自然是个极小的例子,怎样保持原意、保存原味,说起来容易,但把握火候却是要见编辑的真功夫的。

编辑加工做得好欠好,是受多种原因影响的。做为主体的编辑个人,有知识水平、工作态度、业务能力和身体情况重点原因的差异。而认识科研改稿规律仅仅是有助于业务能力的加强,尽管这是很关键的一条,但不是独一的一条。明白这一点,就好理解,为何同一份稿件经两位或多位编辑来加工会显现区别的修改结果了。即便都按规律做了,但结果是由于原因综合功效而得,不是单凭改稿规律来决定的。编辑改稿的规律到底是什么,本文只是“寻”罢了。但笔者相信,经过更加多行家的科研和探讨,总会寻到真经,到时候人们就会说:编辑改稿,有规律可循。作者简介孙琇,曾担任山西人民出版社编审,《编辑之友》主编、《中国编辑》编委、《中国编辑科研》编委。本文选自作者作品集《编辑如是》,有所删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74

主题

2万

回帖

991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108805
发表于 2024-10-7 05:51:59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坛的成功是建立在我们诚恳、务实、高效、创新和团结合作基础上,我们要把这种精神传递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40

主题

2万

回帖

991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109403
发表于 2024-10-15 02:53: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看到楼主的气势,我就觉得楼主同在社区里灌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外链论坛 ( 非经营性网站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9 06:00 , Processed in 0.06917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