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首届清照诗歌艺术节的重头戏之一,6月22日,参会的近30余名诗人、学者、评论家举办题为“以AI写诗为参照,思考诗歌语言和人类经验的相关”的学术焦点对话,对话活动连续一天,线上线下同期举行,围绕AI能否创作诗歌专题,充分探讨了人类诗歌创作的发展方向与将来可能。
对话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本届清照诗歌艺术节学术主持姜涛教授主持,北京邮电大学MBA教授王立新、诗人兼评论家王敖、建筑师兼策展人野城、首都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学者格雷、批评家陈仲义等十余位技术与文学行业的专家学者先后发言,从区别方面讲述自己诗歌创作的经验经历,阐释对AI创作诗歌的理解。
随着人工智能的持续发展,相关AI与诗人“一争短长”的讨论已然有非常多。在既定的论辩框架下,继续保卫人类想象力、感受力的不可取代性,并无更加多的“生产性”。因而与其将AI做为诗人的对手,不如将其做为一种有寓意的参照,重新审视诗歌语言认识和人类经验的相关。
与会发言者有人认为诗歌与时俱进,工业时代的诗与农业时代的诗区别,人工智能时代的诗亦必然与之前时代的诗区别;有人认为诗歌与智能时代无关,人工智能为人工智能的读者写诗,公众有选取读谁写的诗歌的权利;有人认为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有有些乃至超越了人类,这是对人类创作者的一种提醒。
表面看,基于庞大作品数据库的自学习式写作,违背了现代诗歌追求独创性、反对积习和程式的基本立场。但换个方向思考,AI写作依靠文本生成文本的内在机制,又似乎与先锋诗歌针对语言生成性、可能性的信任,构成为了某种潜在呼应。倘若诗歌写作能够被理解为一种用“词”来解放万物、化生万物并由此创造新感觉的过程,那样在这方面,AI或许将来会更有优良。在这般的分别与对照中,怎样持续理清“词和物”的纠葛,重新思考语言生成性与人类存活处境感、现实感的迫切相关,亦就成为了一个当代诗学必须面对的问题。
(济南日报 记者:文/图 刘烨)返回外链论坛:www.fok120.com,查看更加多
责任编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