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链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8|回复: 2

专升本被联合培养录取了,有不必去读?

[复制链接]

2581

主题

412

回帖

91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1180671
发表于 2024-5-28 23: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期随着各省份专升本志愿填报和录取的持续起始非常多朋友起始纠结“到底该不应报联合培养的院校和专业?”“被联合培养录取了,有必要去读?”

今天再给大众详细讲一下专升本联合培养:专升本联合培养通常都在公办院校,况且是招生人数比较多的公办本科。

例如安徽工业大学专升本招生计划2000人,所有采用联合培养的模式。

江西财经大学专升本招生计划1390人,本部招生仅有430人。

有的省份不会直接标注联合培养,然则看它的办学点就能看出来。

在授课上,联合培养授课分2种状况:一种是完全由本科院校派老师过来上课;另一一种是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都会安排老师进行授课。

在证书方面,联合培养的毕业证书和本部专升本毕业证书一致,由本科院校颁发,不会注明联合培养字样。

就读年限和普通专升本学生同样花费根据本科院校同专业收费,住宿费根据专科院校关联宿舍花费收费,不会显现额外花费

针对朋友来讲,联合培养有两个好处!

1、有联合培养,公办院校才有扩招的可能

大众能够看到专升本联合培养的院校,招生计划广泛都在1000人以内,乃至有的院校不超过500人。

由于公办院校本身的办学资源(教师、宿舍等)就特别有限,在高考时已然招满了生源,想要忽然增多上千人的计划,是很困难的。

因此联合培养,针对大众来讲,相当于是增多了读公办的机会。倘若这种模式,公办院校会选取少招,不招。

2、联合培养的学费和公办本科一致

专升本的招生主力是民办院校,学费每年2~3万不等,非常多朋友都直呼“太贵了,读不起”。由于公办院校学费每年只要5~7千元。

而联合培养能够说是一个公办本科的“平替”,学费和公办本科同样,只是就读地点不同。

因此,其实联合培养整体来讲还是比较香的。至于该不应选取联合培养,那些人适合联合培养,我觉得要按照自己状况而定。

首要思虑你的升本初衷重提高还是重文凭?

倘若你是想经过本科来提高自己,持续丰富专业知识和技能,更看重的是本科院校的学习氛围,师资水平和该院校能给你带来的平台和眼界,那样联合培养办学可能就没这么适合你。

倘若只是想拿一个全日制本科文凭,并尤其知道的本科生活规划,那样联合办学的模式就很适合你。由于联合办学的院校大都数为公办院校,相较于民办院校的毕业证,通常来讲社会认可度还是会略高一点的。

还有便是自己对学费的接受程度怎样?

前面咱们说了,联合办学的院校大部分为公办院校,公办院校的学费大多在4000~7000元之间(艺术类除外);而民办院校的学费都在1.5万以上,乃至有的高达4~5万。因此针对不想读民办院校,不能接受昂贵的本科学费的朋友来讲,联合办学是不错的选取

其实总的来讲,联合培养的办学模式针对自己来讲是利大于坏处的,一方面创造了更加多的升本机会,读公办院校的竞争会小非常多。毕竟扩招之后,非常多公办院校确实多的教室、师资和宿舍来容纳这部分学生。

况且联合培养选取的都是“双高计划”里面的专科院校的特殊专业。

例如江西专升本联合培养院校:

另一方面,针对非常多不愿意接受民办院校昂贵的学费,又够不着公办院校较高的录取分数线的朋友来讲,联合培养是不错的选取

至于非常多朋友关心的毕业证问题,日前各省份都知道说明联合培养会有单独标注。

况且可能刚毕业时大众会区分你是在本部就读还是专科院校联合培养就读,然则过了三年五年之后呢,大众只会关心你的毕业证是本科还是专科,并不会关心你是在哪个校区读的本科。返回首页,查看更加多

外链论坛:http://www.fok120.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30

主题

4702

回帖

999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981009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深感你的理解与共鸣,愿对话长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30

主题

4702

回帖

999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981009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顶楼主,说得太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外链论坛 ( 非经营性网站 )|网站地图

GMT+8, 2024-10-3 21:22 , Processed in 0.07170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